節目掃描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葛拉夫曼的左手 鋪展音樂奇蹟

看到桌上放著半杯水,你的直覺是「只」有半杯,還是「還有半杯」? 對於演奏家來說,雙手是演奏生涯中最重要的工具,但命運的捉弄,讓事業處在巔峰時期的鋼琴家葛拉夫曼(G. Graffman)患了「肌張力不全」的毛病,導致右手無法受腦部靈活控制。但生性樂觀的他卻沒有因此而氣餒,不但開始接觸攝影、旅遊、美食美酒,更鑽研左手曲目、邀請作曲家創作新曲,為左手鋼琴演奏曲催生。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雖不是他的委創,卻也是他的拿手曲目之一。 為左手創作的作品不少,但最經典的就是這首樂曲,由於必須以一隻左手兼顧音色、並同時演奏多個聲部線條,因此並不是每位鋼琴家都能有這樣的能力。而由於它豐富的內容,聽起來並不會感覺單薄,反而時常忘記這是僅用一手彈奏的樂曲。 音樂會特邀曾任德國耶拿愛樂管絃樂團(Jenaer Philharmonie)音樂總監的可拉斯.米爾頓(N. Milton)跨刀指揮NSO,除演出《左手鋼琴協奏曲》外,還有新銳李元貞的新作《間奏曲:商》。此曲以音樂探索各國家社會問題、歷史事件及危機,令人不安的內心及感動,是作曲家對人類生活的直接反映。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四兄弟組團 各獻作品一起《開弓》

以「全台第一親兄弟舞團」為號召,張家四兄弟——張堅豪、張堅志、張堅貴、張鶴千——都習舞、跳舞、以舞者為業,今年拆解姓氏「長弓」為團名,並首度推出創團公演,發表的五支作品皆由三兄弟編創(年紀最小、仍就學中的張鶴千除外),著實令人好奇這個舞蹈之家怎樣形成?四兄弟又各自形成怎樣的肢體和創作風格? 長子/藝術總監張堅豪曾與何曉玫、鄭宗龍、黃翊等編舞家合作,編創《下一個》,透過與兩位弟弟的共舞,介紹一家三人不同的身體特色和性格;和驫舞劇場、拉芳舞團合作過的次子/創意總監張堅志將帶來全新作品《越馬背》;老三張堅貴的創作力最旺盛、舞團也是在他推波助瀾下成軍,這次帶來曾在「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獲得年度大獎和優選獎的《格局》、《Red Idea》、《分.吋》等作,分別就空間、現代芭蕾融合戲劇性演出、將身體「樂器化」等不同形式進行創作,各異的編創角度和題材,令人對這個全員投入舞蹈的家族舞團充滿新鮮的期待。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本月我要看 傳奇崑曲《南柯夢》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大家熟知,杜麗娘白晝春夢一夢而亡;《紫釵記》寫霍小玉與李益情事,劇中無夢,但原傳奇小說霍小玉夢 一盒鞋,鞋、諧同音,作為伏筆;《邯鄲記》寫盧生被呂洞賓度化,店小二煮黃粱飯,盧生枕睡一夢,醒來黃粱飯剛熟,謂之黃粱夢;《南柯記》寫淳于棼醉睡槐樹 下,夢引入螞蟻國,醒來始覺南柯一夢,立地成佛。 《南柯記》與《邯鄲記》故事主體都在夢中境遇,《邯鄲記》全境寫官場現實入辟犀 利,《南柯記》卻假托蟻獸之國,更顯真幻難辨。從原著唐傳奇小說《南柯太守傳》到湯顯祖改編《南柯記》,人蟻相同,皆不過營營求生,汲名好祿。想像自己進 入蟻穴,那是何種光景?以今日眼光來看,《南柯記》饒有卡夫卡變形意趣,也有拉美魔幻寫實況味,劇中淳于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更有白先勇託寓憶友 的美文互文。四夢皆極品之作,滄茫亂世,不看《南柯記》待看何?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本月我要看 NSO「愛聽秋墳鬼唱詩:音樂鬼故事」

推薦「推廣型音樂會」的確很奇怪,不過這真的是一看節目名稱就引起我極大興趣的音樂會,然後再看看可能的曲目及演出者,更是令人想一聽究竟了。以鬼故事為 主題,多半需要幾分膽識,一來你並不曉得作曲家當初寫這些「鬧鬼音樂」是否有其特別用意,甚至怨念(像咱們東方傳統音樂,很多都有招魂的功能),會不會演 奏到一半突然出現譜上沒有的音樂,那可真嚇人。二來,若是選的這些鬼音樂本身沒那麼嚇人,那該要如何自圓其說呢?主講者焦元溥的導聆功力自是不在話下,而 他開出的希罕曲目及演出組合也足以擺平像我這樣重口味的傢伙,例如李斯特為鋼琴與朗誦所寫的鬼新郎傳說《蕾諾兒》,例如張艾嘉+嚴俊傑的組合,都頗令人興 奮。雖然鬼月早就過了,但誰曉得,鬼樂其實常常出現在你的CD唱盤裡!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台灣純絃」創團首演 再現得獎專輯曲目

林天吉、薛志璋、歐聰陽、歐陽慧儒、卓涵涵與李哲藝,這六位台灣演奏家個個在演奏領域上有顯赫的成績,但若將這些頂尖好手集合起來,將會是多麼精湛的一個團體呢?雖然他們戲稱:「所有成員的首席頭銜加起來不下數十個。」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團員們不乏擔任國內外首席的職務,國際演奏資歷更是完整。尤其是團長李哲藝,即使以演奏豎琴為名,卻創作過大量的作品,目前已有上百個專業團體與個人演奏過他的樂曲,包括柏林愛樂、漢堡交響樂團、香港愛樂等等。 「台灣純絃」在李哲藝的號召下成立,難得的是,他們是一群音樂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一起演奏已經超過十年以上。團員共同錄製的首張專輯《絃舞.台灣》收錄台灣代表性歌謠及李哲藝根據台灣素材所創作的曲子,也為作曲家贏得了二○一一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獎項。創團後的首度音樂會中,將重現專輯中的精采曲目,如皮耶佐拉《四首探戈歷史》、《台北十景》、《野玫瑰》等,最值得期待的還有NSO首席絃樂團創團時的首演曲目《絃舞》,各聲部的獨奏樂段與對話,獨奏家們的高超琴藝將讓觀眾一飽耳福。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愛聽秋墳鬼唱詩」 聆賞古典樂的「鬼腔鬼調」

鬼故事,總蘊含著人們無限的想像力,不但古今中外人人愛聽,在藝術中,也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不斷表現著。為此,NSO音樂諮詢焦元溥特別以音樂與文學的連結,規劃一場以「鬼」為主題的講座音樂會,在農曆鬼月過後一起迎接西洋萬聖節。 作曲家如何以音樂詮釋鬼魅?焦元溥選了舒伯特的《魔王》、華格納的〈期限已到了〉選自《漂泊的荷蘭人》、伊撒意(E. Ysaÿe)的《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李斯特的《雷諾兒》共四首作品為例,將作曲家的手法抽出、彈奏與解說。如此一來,什麼樣的音階和調性代表陰暗?什麼音響、音程與旋律來代表魔鬼與地域?那種陰冷悲涼、不寒而慄的效果究竟如何表現?都將一一在音樂會中剖析。特別的是,為了讓觀眾貼切了解音樂與文字的巧妙交錯,焦元溥顧及音樂速度與押韻,選擇將《雷諾兒》的文字翻譯為中文,除了精雕細琢之外,更邀請了演員張艾嘉前來擔任本曲的朗誦角色。 雖然這場講座音樂會只是在演奏廳進行,但演出人員卻是「鑽石組合」,除了主講及朗誦之外,還有小提琴家李宜錦、男中音王凱蔚加上鋼琴家嚴俊傑。最不可思議的是,演出者對講座音樂會重視的程度讓他們竟提前兩個多月即開始排練。三百多人的小廳就像是個溫馨的小聚會,而沙龍形式的鬼故事更適合一同促膝聆聽。

PAR /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魔鬼的顫音」再訪台 炫技樂曲震顫你的耳朵

涅曼尼亞.拉杜羅維奇(Nemanja Radulovic)是位塞爾維亞籍的天才小提琴家,現年才廿七歲的他已贏得安奈斯可音樂大賽、義大利克雷蒙納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大賽漢諾威音樂大賽。二○○五年推出首張專輯即獲法國Diapason雜誌頒發的Diapason Découverte獎,並被歐洲藝術經紀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rtist Managers, MIDEM prize)選為「年度最佳新人」,與布拉格室內樂團灌錄的兩首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甫發表即登上iTunes與VirginMega網路下載排行榜第一名。 The Quartet Illico絃樂四重奏與拉杜羅維奇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在二○○八加入低音提琴之後,脫胎換骨組合成一個全新的六重奏,名為「魔鬼的顫音」(Devil’s Trills)。稱為「魔鬼的顫音」並非浪得虛名,他們不但在隔年發行同名專輯便一舉成名,樂團演出更在網路上獲選為歐洲觀眾最期待的音樂會。去年首度訪台在音樂廳掀起狂潮,今年將帶來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巴哈《夏康舞曲》、莫札特《慢板與輪旋曲》、聖桑《骷髏之舞》等深具技巧的樂曲,以「魔鬼的顫音」獨特的編曲與舞台呈現。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靈動運河》 舞動城市的流動記憶

每年皆有新創作演出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今年受台南文化中心邀請製作《靈動運河》,演出以台南運河為背景,並融入府城文化風情,透過結合多媒體的舞劇形式,為觀眾呈現出老運河的新意象。 台南運河自一九二二年開闢以來,除了負擔輸送物資的任務,也意外成為台南人情感的載體,提供精神的寄託,這曾經是台南人的驕傲;但隨著府城的繁榮熱鬧,工商迅速發展,卻使得秀麗美景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望之卻步的汙染,如同一個棄婦般,運河,默默地承載了城市的起落興衰,納盡了人間百態,曾幾何時,人們卻漸漸將它遺忘。 府城的歷史故事隨歲月光影照映於河上,人文風景在粼粼波光中閃耀,這是台南人的心靈安歇處,《靈動運河》用舞蹈將這條生命之河的「靈、氣、韻、動」活躍於舞台上,以靈動的肢體與投射場景帶領觀眾進入運河的情感記憶中,並喚起對環境的珍視,舞出城市靈魂之美。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本月我要看 黃翊.胡鑑《雙黃線》

黃翊和周書毅、鄭宗龍可說是台灣舞蹈界最亮眼的後起之秀。黃翊尤其以對於影像和科技的大膽探測,一再創下佳績。只是,愈為概念先行,跳什麼、怎麼跳,卻似 乎愈來愈不重要了。這一次他「返璞歸真」,以「不插電」的方式逆向操作,只用一架鋼琴、一桌日用品、兩位舞者與一位音樂家,完成一支完整舞作。這種反省精 神再度帶來驚喜。沒錯,對於逐漸崛起的創作者,累積風格辨識度尚且不及,何來反省的時間?黃翊的新作,證明我們對他可以有更高的期待。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本月我想看 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早期學生生涯中,明格斯(Charles Mingus)一直是我反覆聆聽的音樂家。除了低音大提琴、鋼琴,他還是一位獨樹一格的作曲家。音樂作品與他鮮明直率、陰鬱低沉的個性相仿,錯綜複雜的旋 律、強烈濃郁的和聲、質地憂鬱的即興語句都足以讓人豎起耳朵,聆聽並咀嚼爵士傳奇大師的精髓所在。 因血統的關係,明格斯強烈的政治與社會意識也展現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情感與批判的表達展露無遺。The Black Saint and his Sinner Lady、Blues and Roots與Mingus Ah Um是我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作品,而他塵封多年的自傳Beneeththe Underdog或許並未完全真實呈現,但也可看出他逗弄玩世的性格。兩廳院夏日爵士音樂派對的節目「明格斯爵士大樂團 Mingus Big Band」將帶來明格斯的音樂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再次一睹廿世紀大師的絕倫丰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