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顏鳳曦《關係》 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

多年來默默於南台灣耕耘現代舞創作的顏鳳曦,過去以獨立編舞家的身分,先後應雲門青春編舞營、國家劇院新點子舞展、高雄城市芭蕾「點子鞋」系列等邀 請,發表《箱子》、《流言》、《生趣》等作品。顏鳳曦的編舞多從生活出發,透過舞蹈與空間、物件的對應關係,展現出靈活不失細膩的調度,也令人感受到從生 活長出的舞蹈鮮活動人的深度。 二○○五年顏鳳曦回到台南創立「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強調在地人才、跨領域原創性作品,近年陸 續演出《痕跡.紋路》、《詠而歸》等作。即將於三月份在原生劇場演出的《關係》,延續生活創作風格,以栽種植物比喻愛情關係,沉默的植物需要細心凝視呵 護,稍一不慎就容易枯萎凋零。舞台則呈現一個寫實的家居場景,讓舞者在家具間舞出蜿蜒纏繞如植物般的互動,營造現實與超現實並存的視覺印象。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回歸極簡舞台 探問劇場本質

「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的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方式,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莎妹劇團新作「一桌二椅X4」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和Baboo,四位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 魏瑛娟以《20’33” 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向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致敬。約翰.凱吉生前狂熱投入蘑菇研究,關於蘑菇與音樂的關係,留下許多重要筆記。魏瑛娟說,蘑菇並非如我們想像全然沉默,相反地,蘑菇飽含豐厚的音樂性,只要深刻思索,必能體會。王嘉明藉由《笑場》摸索演員在嚴肅與輕鬆、悲劇與鬧劇、哭與笑被語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王嘉明說,「笑場」不是一個帶有道德指責的劇場術語,而是一個關於劇場和人生的哲學命題。徐堰鈴的《別》描繪人生中「不得不離開的情狀」,作品透過動作與音樂的共同發展,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載了離別的畫面和狀態。Baboo的《檢場》延伸傳統戲曲中檢場人的功能,讓檢場人走入戲中,時而凝視劇中人演戲,旁白敘事,時而化身劇中角色,說白入戲。(鄒欣寧)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獨角戲《耳背上的印記》 尋找回家的路

從家族離散的濃烈鄉愁到島國土地的自我認同,這一代的外省人,如何述說自己的身世?三缺一劇團編導魏雋展為身為外省第三代的演員賀湘儀量身打造獨角 戲《耳背上的印記》,藉由一則《百年孤寂》般的魔幻寫實故事,在爺爺、父親與「我」祖孫三代之間,沿著「我的家在那裡」、「我的家在哪裡」、「我的家在這 裡」的主軸論述,串起了兩岸將近百年的歷史背景。 魏雋展表示,所謂「印記」即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傳承。「第一代的鄉愁踏實,第二代的 鄉愁飄渺,第三代其實沒有鄉愁。痛苦與鄉愁會傳承,但也會變形。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了耳背上的印記,世代間產生疏離與差異,也伴隨而來『責怪』。」全劇以 紙為象徵物件,時而是父親的家書,時而是爺爺渡海來台的船,時而是爸爸的考卷,夾雜回憶、想像與真實,透過表演、敘述、書信、錄音,虛實交織。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累積失敗經驗值的「身體實驗」

Lab是實驗室,也是一種精神,在Lab中演員建立自主的學習力,探索表演和創作的可能性,是讓創作者休息、呼吸、再進步的空間,突破已往劇場中以「演出」為主的合作關係。三缺一劇團推出《Lab壹號‧實驗啟動》,將是一場從反覆失敗中、不斷精進的一場身體實驗。 三缺一劇團團員賀湘儀二○一○年參加歐丁劇場每年的盛事“ODIN WEEK”,有感於具強大主動性的歐丁劇場演員,每人皆發展自己獨特的表演專長。有天,與團員相約散步,賀湘儀分享所見,《Lab壹號》從此開始受孕,展開長達兩年的實驗工作坊,實驗每個人感興趣的主題和表演形式,甚至以人體呈現獸體,以獸性隱喻人性。兩年來他們嘗遍失敗的滋味,一旦有新想法,就將它變成實體,再完全推翻,反覆透過創新實驗的過程,新想法不斷迸出,新實驗也不斷出現。而《Lab壹號》就是個歷經多次失敗後的積累。 這齣戲是三缺一劇團的一個宣示與承諾,對導演魏雋展而言,是他許下以劇場為終身志業的兌現時刻,透過這個實驗,反思他想要累積的東西。三缺一劇團計畫將此實驗發展成系列演出,每次招募不同型態的劇場工作者參與,將實驗概念延續下去,未來將持續推出系列作品。

PAR /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2011台北踢踏節 各國好手較競腳下工夫

說到踢踏舞,很多人直覺想到是一種整齊有序的愛爾蘭舞蹈。然而每年八月定期舉辦的「台北踢踏節」帶來的卻是自由、隨興又帶點幽默的美式踢踏。起源於 黑奴時代,由於美國政府抵制黑人製造任何會引起叛亂的噪音,黑人就藉著白人的木屐舞,融合造就成踢踏(Tap),展現他們不凡的節奏感。踢踏演變到現在已 成為一種現代舞蹈、甚至是一種風格運動。 「台北踢踏節」除了踢踏研習營、踢踏講座、踢踏即興之夜,更有踢踏舞演出,來自波士頓、洛杉磯、華盛頓特區、香港及台灣的大師級舞者和舞團雲集,踩踏出熱鬧獨特的國際踢踏表演。 眾 舞者們配合大幅度俐落的肢體擺動,腳下舞著錯落有致的節奏為夜晚精采開幕,接著重頭戲是三位美國踢踏好手分別各展身手─時緩時急、能嫵媚又可以大膽奔放的 變奏風格、活潑靈現又隱約有劇情穿插其中的街頭嘻哈節奏、身體動作和玩味拍子渾然融為一體的高超技巧。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風格,配合現場演奏的爵士樂 團,隨時都會有讓觀眾驚喜連連的「即興」演出。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本月我要看 法國陽光劇團《未竟之業》、劉亮延《白蘭芝》

唯有豐富而複雜的靈魂,才能把時間和空間提煉成「當下的藝術」。無論平凡、瑣碎的人生場景如《浮生若夢》,或是標榜史詩鉅作的《未竟之業》,因為有 亞莉安.莫虛金在,陽光劇團的帳蓬就會為了觀眾的到來,放出神奇的光。剛看過《大藝術家》、《雨果的冒險》以電影向默片時代致意,更想看相對「有限」的劇 場,如何跨越時空,勾勒上個世紀初的電影大夢!從發想原點的《環遊世界八十天》到拈出《未竟之業》這個劇名,我想見陽光劇團不知其所終的冒險之旅,至今沒 完沒了。 聽說《白蘭芝》在台北、北京尋尋覓覓了一匝,最後才被「挖角」到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而且從原來構想的新京劇,變成現在以「不要攙半點京味」為前提的海派音樂劇,台灣的創意如何因地制宜,戲裡戲外的成果,令人同等好奇。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昭和摩登.府城戀歌」 老百貨公司中的懷舊戀曲

近年於台南持續耕耘在地民族舞蹈的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繼《臨水流殤—婆姐、南音與藝妲》、《海安夢華錄—那年,府城煙花燦爛》兩部以藝妲與府城老商業中心海安路為題材與背景的舞劇作品後,這支「庶民三部曲」系列的尾聲,搬演的是日治時期南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林百貨」中售貨小姐的生活記憶與時代印象。舞作中充滿濃厚的日治時期氛圍,文夏、陳芬蘭等人演唱的台語歌謠,搭配日人移植西方的「摩登文明」:洋裝、美容等,打造出極為鮮活的舞台場景。 藝術總監許春香是資深民族舞蹈教師,致力於從受不同文化薰陶的台灣舞蹈中,提煉出屬於在地的民族舞蹈,府城歷史則是她最主要的取材來源。在《昭和摩登.府城戀歌》中,她以曾任林百貨電梯小姐的母親之戀愛故事為藍本,從電梯小姐每日的工作動作中汲取、發展出肢體語彙,同時走訪地方耆老,取得大量資料,揉合編創成這齣府城摩登文明史的舞蹈作品。台南場更選在歷史悠久的「全美戲院」演出,增添不少懷舊風情。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再現劇團轉型補教業? 創作者擔綱One Man Show

舞台當課堂,劇團成了補習班,演員化身補教名師,傳授另類人生智慧。再現劇團的「地下劇會」劇展,以“Bushiban”為策展主軸,借用補習班的變相拼音,以一種疏離、客觀的角度,探討影響台灣無數青少年的補教產業。策展人葉志偉表示,坊間補習班課程已嚴重綜藝化,例如用演唱會大螢幕授課的四百人補習大班,在「天王天后」名師的「秘訣心法」表演下,宛如一場劇場展演。 “Bushiban”找來九名六、七年級,曾經歷補習班「洗禮」的創作者,以各自專長興趣為名「開課」,從女性主義、理財、應用地理到音樂、魔術、聲音表演等,課程內容五花八門,或分組討論、或隨堂測驗,一人一課上演One Man Show。葉志偉說,補教是台灣的特殊現象,也是我們的記憶、價值、青春年華,檢視背後演化過程,將看見台灣人戮力向上攀爬、或迷失浮沉的人生拉鋸戰。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鋼琴名家聚集 共祝德布西150歲生日快樂!

  八月下旬起,一系列德布西音樂節“Debussy Touch ”的活動即將開跑。本次節目集合了許多鋼琴大師如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帕斯卡.羅傑(Pascal Rogé)、鄧泰山(Dang Thai-Son)、嚴俊傑及布雷利(Frank Braley),一起為今年滿一百五十歲的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布西慶生! 德布西為十九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當時的音樂深受繪畫及文學作品影響,以光、影的捕捉為其最大的重點。因此在鋼琴音樂中,他不但為鋼琴這個樂器帶來新的聲響,在技術操作上也加入了踏板及高低音域使用上的變革,將浪漫樂派之後的鋼琴炫技表現,帶入了一個更新的音樂發展可能。 八月廿二日適逢德布西一百五十歲冥誕,當日將由被譽為德布西權威的鋼琴名家巴佛傑揭開音樂節序幕,其中最特別的曲目,就是他親自改編的德布西晚年芭蕾舞作《遊戲》。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鄧泰山、現被譽為法國音樂代言人的帕斯卡.羅傑、台灣鋼琴才子嚴俊傑及首度訪台的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桂冠布雷利也將帶來精采的演出,全系列共十場的音樂會,將於台北和台中兩地登場,難得一見地呈現了德布西鋼琴獨奏曲全集,值得鋼琴樂迷親身體驗。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簡莉穎編劇新作《春眠》 試探人性的模糊曖昧

以加拿大作家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說〈熊過山來了〉為藍本,活躍於劇場的七年級編劇簡莉穎新作《春眠》,藉由一對夫妻數十年婚姻生活中的波折,包括丈夫的工作、外遇、妻子的失智症、住進安養院後的日子,和另一名男病患發展出來的情感關係等,試圖趨近真實世界中人事物的相對性與模糊曖昧。簡莉穎以「不確定的事物」為改編策略,劇中人物的行動,甚至行動的悖反,亦即他們行動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內心,切合我們對人的理解與不理解。劇情由兩個人的一生記憶展開,但不編年紀事,重大的快樂與悲傷不斷並置流轉對照;加入了不全知的敘事者,維持疏離的距離,演員從一個角色滑入另一個角色,場景只有在需要的那一刻才會存在。 《春眠》由新生代導演黃郁晴搬上舞台,演員集合了北藝大戲劇系表演老師林如萍與暌違劇場許久的資深演員安原良,劇本之中所有快速轉換、消弭的景致都透過演員的聲音和姿態呈現,一切回歸到演員本身。排練至今,導演、演員與編劇彼此之間的討論、發展,為劇本增添不少血肉,也脫離了原著的敘述框架。該劇從排練到呈現都在外表坊的363小劇場發生,導演與演員在同一個空間待上夠長的時間去發想、沉澱,並活在其中,演出更像是演員和觀眾,同時分享一個秘密、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