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本月我要看 史茵茵「Re-Birth再生 音樂生日派對」、曾宇謙小提琴獨奏會

冬日裡瀰漫的節慶氣氛中,特別想要推薦溫暖女聲史茵茵「Re-Birth再生 音樂生日派對」。曾與茵茵在○七年的某齣音樂劇合作過,後來在劇場看到茵茵的機會變少了,聽到她唱歌的機會卻變多了。去年茵茵和一群樂手組成了THE YAM PROJECT,嘗試福音、爵士、靈魂、藍調等不同曲風,都可以看到茵茵在「唱歌」這條路上的堅持;這次演出也新增了不少原創曲目,加入Disco元素, 十人樂手的豪華陣容,更令人期待這場音樂會的「聲音」會有多豐富! 另一場想推薦的音樂會是總被稱為「天才少年」的小提琴家曾宇謙獨 奏會。在這個古典樂界開始以明星噱頭捧紅少年演奏家的年代,多次獲得國際大賽肯定的曾宇謙卻以紮實的技巧與詮釋回歸音樂本身。去年底的音樂會無緣參與,曾 聽朋友形容其乾淨俐落的巴赫音色,今年初獨奏會還將演出年底發行的專輯曲目,絕對是末日過後不可錯過的演出!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夏日驚喜「舞上癮」 跨域演出震盪感官

  昏昏沉沉提不起勁的夏天,需要大膽前衛的表演藝術衝撞感官、提振精神嗎?來自德國、義大利、希臘、法國、台灣的跨域藝術家,即將聯手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和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製造震盪級的實驗性演出! 由「台北藝術進駐計畫」邀請的六組藝術家,在兩個月內發表跨界創作成果。其中,威尼斯雙年展「表演藝術周」策展人組合維若娜與巴吉,是目前義大利具代表性表演團體,曾赴南美火地島、印度、南極等地進行消失性藝術的錄像計畫,擅長在特殊場域創作演出的他們,此次將透過運用現場素材帶給觀眾暈眩的觀賞之旅。來自希臘的舞蹈家里加有深厚的拉邦技巧,將帶來Undying home,結合攝影與雕塑,透過舞蹈描繪自然、人與家的關係。台灣藝術家林正偉《無法剝離的關係》將結合魔術、實驗影像、舞蹈和行為表演,製造虛擬超越真實的視覺經驗。利用寶藏巖特殊地景進行創作的陳雪甄,以《關於分享的各式距離》呈現自己在巴黎旅行時對「分享」的體驗和反思。另外,還有聲音結合數位行動繪畫的藝術創作者、尋找身體聲音如何影響語音的藝術家創作,從酷暑到初秋,打造讓觀眾跨上癮的觀賞體驗。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洄游舞集訴說「嫁」心 《海翁》舞動府城風情

廖末喜舞蹈劇場自二○○八年開始,每年均邀請南部的舞蹈工作者參與新銳人才培育計畫「洄游舞集」。主題取自文學、歷史文化,並以女性為主體,表現各時代的台灣女性風貌。今年則以「嫁」為題,探討婚姻議題,由三支舞串成,分別從傳統制度、生命事件與情感經營切入,呈現「嫁」在生命中的轉折與悸動。 編舞者林宜頻創作《雙棲》,圍繞「冥婚」為主題,她認為這個儀式背後蘊藏了淒美的情感,包括父母親對孩子思念,以及失去情人後仍選擇繼續相愛的方式。蔡馨瑩的《without her》來自編舞者的生命經驗,面對摯友遠嫁帶來的心理衝擊為靈感,採第三者的角度,以獨舞方式呈現,將「嫁」視為一個生命事件,訴說成長過程裡各個重要關卡,其中還運用大量文字語彙。謝杰樺的《速食愛情》喻含無法清楚了解的危險關係與盲目的愛情。 除了《洄游舞集─嫁》之外,廖末喜舞蹈劇場還獲選為臺南國際藝術節「城市舞台」的表演活動,推出《海翁》。題目靈感來自府城外海由一連串濱海沙洲組成,從海平面看來,就像一群鯨魚(海翁)在海上嬉戲。《海翁》融入大量的府城歷史文化與地理背景,舞者將舞出濃濃的府城風味,其中春夏之交台江內海與大洋交會激盪的美景,七股鹽田風光,鷺鷥、漁孃與紅樹林等生態景觀,都將化成舞蹈畫面。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肢體音符舞團《桃花緣》 詩詞引領悟「情」字

在大提琴與女聲的吟誦下,女子啣著桃花枝影綽起舞,似曾相識的畫面隨著花香,勾起了若有還無的悠遠記憶,那彷彿來自古遠前世的戀人身影,召喚著女人和男人一探究竟,卻不知這番試探,逗引人們尋覓的是真愛的緣,或是執著的怨…… 肢體音符舞團創團至今來到第十五年,藝術總監暨編舞者華碧玉素以古典、民族舞的創作見長,近年則在開拓觀眾族群等考量下,不只提攜編舞後進,創作也逐漸轉以古典身體語彙結合現代題材,拉近年輕觀眾與傳統舞蹈的距離。《桃花緣》的編創概念,始自華碧玉感慨周遭朋友多有陷於情關、執著不放的經歷,無意間讀到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寫的情詩〈最好不相見〉、〈那一瞬〉、〈見或不見〉等作,訝異於出世的喇嘛竟對愛情有此體悟,遂以詩詞入舞,發展成前世到今生的情境式舞作。詩詞由知名音樂人林隆璇編曲,以現場吟唱的方式,引領觀眾細細領略落英繽紛後,了然寂靜的情與悟。    

PAR /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長大的那一天》 一起尋找成長的滋味

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時候?長大又會帶來什麼喜悅和煩惱呢?繼《初生》後,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以「成長」為主題。故事描述有一座魔法森林,只要進到魔法森林裡面,就可以變成任何想要變成的樣子。小男孩和小女孩,意外得到森林藏寶圖,為了尋找「長大的那一天」,走進森林。在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後,他們見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統治者答應他們變成想成為的樣子,但交換的條件是得永遠留在魔法森林中。故事從辦家家酒般的遊戲出發,展開尋找長大的旅程,形式也緊扣遊戲的概念,讓長大的變幻意象更加自由。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 「一睡一醒之間」是演員周蓉詩在歷經結婚、生子等階段後的生命體驗,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講述離別和消失的第三部曲,帶領孩子認識人生的必經過程。導演石佩玉認為,「長大」並非專屬孩子,隨著時間變化,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人其實一直在長大。《長大的那一天》在法國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及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的聯手打造下,結合剪紙、物件、光影、小偶和音樂,在充滿詩意的敘事中,讓長大的每一刻,處處有驚喜。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禾劇場《懶惰》 探究人的自我放逐

繼《忿怒》和《饕餮》後,禾劇場新作《懶惰》再度取材香港作家黃碧雲小說《七宗罪》,由高俊耀與簡莉穎聯手改編。七宗罪是人的失敗和偏離,它是心靈的荒廢和肉身的下墜。黃碧雲的《七宗罪》,是一個由罪連結而成的荒誕、殘忍、粗暴、甚至虛無的世界。由罪而救贖,高俊耀說,七宗罪或許有七種模樣,但卻有一共同的線索,就是人的自我放棄;放棄,意謂著或者向既定的命運屈服,或者將人的偶然性膨脹到自我專擅的地步,因此,一切的罪,最後必然歸向虛無。 《懶惰》的故事發生在擔任中高階主管的男子、他的秘書及追求她的工讀生三人身上。現代社會的上班族在日復一日的例行公事中,對於夢想、愛與意志乃至於個人存在感逐漸模糊。在三角關係的情愛糾葛間,背後隱含著對現實生活的無感及無力,憑藉體溫取暖及不斷充實專業技能填補內心空洞,然而究其根柢,一切不過只是懶惰的藉口,懶得探問、疲於追尋,於是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最後,愛究竟是無所不能還是一無所用?全劇將以簡練而一針見血的對白,結合肢體化的表演方式,呈現都會男女面對空洞人生的無能與自我放逐。

PAR /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管風琴天才黑爾 首度訪台展現超技魅力

  從小以「神童」之姿嶄露頭角,德國管風琴演奏家菲利克斯.黑爾(Felix Hell)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天才」。七歲開始學習鋼琴,隔年轉學管風琴後便發行了第一張錄音專輯。九歲展開演奏生涯,足跡已遍及歐亞美洲各個國家。在多年的學習下,他不僅成為知名音樂學院——寇蒂斯音樂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管風琴畢業生,更獲得他的老師約翰.偉佛(Dr. J. Weaver)及美國管風琴演奏家協會(AGO)主席Frederick Swann一致讚譽他為「近代最具名氣的管風琴奇才」。 演奏之外,他更深入研究許多音樂家的作品,他曾分三輪演出彈奏巴赫全套作品,每輪演出大約廿小時,共演奏將近兩百五十首樂曲,此舉讓黑爾獲得全球樂評聽眾的矚目,當年他才廿一歲。除了年輕之外,黑爾目前所發行過的八張錄音,已準確地涵蓋五個世紀的管風琴作品。如此的成就也讓《美國管風琴家》The American Organist雜誌稱許地表示:「他開創的許多新紀錄,為管風琴演奏界注入了新的力量。」首度來台,安排的曲目從巴赫經典管風琴曲到法國浪漫作曲家的作品,現年廿七歲的黑爾,在舞台上散發的將是他年經的活力及超技的演奏能力。

PAR /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春艷舞展」舞動多元 《金小姐》探尋女人命運枷鎖

台積心築藝術季邁入第十年,本年度以「合鳴」作為主題,其中與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合辦的「春艷舞展」,甄選出風乎舞雩《關係─精緻篇》、迪迪《舞動宴席2─拼圖》、曙光種籽《Dream High 70們的復古音樂趴》、稻草人《內心獨白》等七個在地團體帶來的舞作。其中,另類的《內心獨白》以卡夫卡的超寫實作品及日記為題材,呈現出介於荒誕夢境與現實間的矛盾世界。 今年稻草人現代舞蹈團推出的創作,還有本月的台語音樂舞蹈劇場《金小姐》,以五○年代經典台語老歌〈安平追想曲〉裡所刻劃的人物「金小姐」為靈感。由音樂創作者謝銘祐重新編創台語詞曲,藝術總監羅文瑾與舞蹈創作者左涵潔編舞,特別以女性角度加以詮釋,描繪一位深情女子執著地等待一去不返的男子。此作場景虛實交替,不強調敘事,而著重於刻劃金小姐象徵的意象,即命運的束縛,藉此道盡古今女性在父權社會裡所面臨的無奈。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紀念史擷詠 谷慕特舞蹈劇場獻舞

二○一一年八月過世的配樂大師史擷詠,留下珍貴的音樂資產眾多,其中,原住民音樂創作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襲音樂家父 親史惟亮對原住民音樂的貢獻,史擷詠在○七年時將父親當年採集的原民音樂重新整理,配合古典音樂和當代原住民歌者的演唱,製作了《夢土:部落之心》專輯, 不僅重喚樂壇對原民音樂的重視,更賦予台灣原民音樂的當代感與世界性。 鑑於此,由阿美族舞蹈家谷慕特.法拉(魏德慶)領軍的谷慕特舞蹈劇 場,以史擷詠的音樂為題,編創舞作《夢土(一)當太陽升起――山海戀》,除了紀念大師的音樂貢獻和終生熱忱,也將原民文化對於自然的敬仰和依戀鎔鑄其中, 期令觀眾在欣賞過程領受人與自然、與看不見的力量共舞的神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