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掃描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本月我想看 TCO「臺北.臺灣.世界」
當代台灣國樂呈現中西樂交融,北市國策劃大型曲目:雙團、雙協奏、雙創作的創意構想,鍾耀光擔任全場指揮,揮動舞台上三百多人樂器與人聲,企圖挑戰 國家音樂廳中西交融的音樂爆發力極限。取材台灣音樂風格為題:「臺北」為創作構思,懷抱原住民歌謠、南管等,結合中、西兩大團樂隊,發表兩首委託創 作,TCO「臺北.臺灣.世界」,肯定是本月國樂首選場次。 運用傳統民族樂器音色,結合西樂演奏技法,四首大型曲目,從頭到尾兩團 一百多人在台上演出。終曲壓軸再加上兩百人合唱團,鍾耀光新作《臺北六部曲》,由黃光男(前臺灣藝術大學校長)作詞,世界首演作為本場策展引爆點,意圖測 試音樂廳音響效果的極限。富有台灣音樂的特性,邁向國際進軍,年度大製作,除了這場大型音樂會,已別無選擇。
PAR /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赫比希揮動魔杖 布魯克納《第五交響曲》莊嚴降臨
二○○九年,赫比希在舞台上指揮國家交響樂團,上演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優美的旋律來到第三樂章時,廳內突然傳出不尋常的聲響,那不是外在竄進的聲音,而是地震。建築相互擠壓吱嘎作響,伴著座位上下的晃動,不少人因為心驚而分神,但團員篤定的神情及指揮的掌控得宜,給了觀眾安定的情緒,確信這音樂將繼續走下去。最終,音樂家們以專業結束了這段意外插曲,精采的演出更成為許多觀眾此生難忘的經驗。 作曲家布魯克納和同期的華格納、馬勒雖可說是站在同一條陣線上,但作品的特性卻迥然不同。由於他的創作模式有一定的起頭、節奏、休止和模進,欣賞他的樂迷並不多,但只要敞開心胸接受,必能徜徉在他規模宏大的交響天地。虔誠的布魯克納將音樂視為上天的神諭,他的責任就是創作,因此他的交響曲從來都埋著純淨與莊嚴。《第五交響曲》更是如此,樂曲從靜謐的絃樂撥奏開始、經過令人聞之動容的慢板樂章,直到最後賦格的磅礡氣勢收尾。一場八十多分鐘的洗滌和淬煉,就是一種探究的過程,而循著聲音的軌跡,最後終獲得寧靜與無瑕的感動。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
PAR /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改編惹內劇作《女僕》
兩名女僕,趁著女主人不在家的時光,玩起角色扮演的遊戲,當遊戲終止,潛藏其中的謀殺計畫仍持續上演,最終將他們推向意想不到的毀滅。法國作家惹內寫於一九四○年代的劇本《女僕》,以戲中戲的形式,刻劃出社會階級對立下,壓抑而扭曲的底層人性。由中山大學劇藝系畢業生組成的末路小花劇團,同名創團作即改編自此劇,導演黃丞渝表示,她企圖撥開劇本中大量的曖昧對白,以及其中的華麗腐敗、崇拜唾棄,把目光聚焦兩個女僕身上。「她們的真實面貌是什麼樣子?什麼原因讓她們必須用這樣的方式去愛去恨?當我們近身觀看她們,是不是可以更了解她們?」 演出空間的選擇,黃丞渝說,在學期間她就十分著迷運用校內各個角落作為舞台,那些在樓梯間、走廊、陽台、菩提樹下的演出,比起劇場內更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虛實交錯的曖昧互動。延續這個想法,全劇發生在一個狹小、距離親密的地下室,觀眾就像闖進別人家的房間,碰巧遇見這兩個女孩。這裡是她們生活的地方,卻也是她們私密的扮演遊戲中的小小劇場;是她們的王國,也是被禁錮的牢籠;觀眾可以自由進出,她們卻永遠無法走上那個階梯給自己自由。在這個空間裡,觀眾窺看也參與,看她們如何在小小日常中,走向無路可出的終局。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三位鋼琴大師 展現「88鍵的國樂新天地」
近年來一直以和西洋樂器合作、並藉此將國樂推展至國際的台北市立國樂團,繼小提琴、長笛、薩克斯風、長號及和打擊之後,即將再以鋼琴這個構造最複雜、和聲最豐富的樂器聯手,再度突破傳統音樂既有的限制。 從《黃河》鋼琴協奏曲之後,殷承宗一直就是本曲詮釋的最佳代表。五十年來,這首具有道地中國內涵的樂曲不但膾炙人口,也常常改變型態,與國樂團做協奏演出。然而,兩者的合作僅限於此嗎?那可不一定!這次的演出除了殷承宗外,北市國更邀請了台灣的驕傲——陳必先擔任主奏,首演中國作曲家梁雷給鋼琴與大編制國樂團的作品《記憶的弦動》。擅長以現代技巧及精神賦予作品新生命、並且與觀眾產生共鳴的她,自是觀眾最大的期待。此外一九七五年法國隆—提博大賽冠軍的俄國鋼琴家魯迪(Mikhail Rudy)也特別應邀在這場音樂會帶來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位鋼琴家、三首協奏曲,將帶領觀眾聽見鋼琴與國樂共同開拓的國樂新天地。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2 「春鬥2013 搞不定」
雲2和驫舞,確是觀測新生代編舞動向的兩座風力站。 雲2今年端出這幾年積極栽培的三位編舞家、四支舞,都有讓我期待的焦點。 布拉瑞揚走出過往拿手的莊嚴凝重,這兩年不斷嘗試和年輕舞者的活潑性情激盪,這次竟還要和舞者臨場即興互動。黃翊的兩支舞分別拿探戈和手語做素材,雖然在 當代舞蹈中不算創新,但和他之前與服裝和科技影像對話的脈絡,都可看出突破傳統思維的企圖。而鄭宗龍則是紐約駐村後返國交出的新成績單——英文題目的Blue Hour和中文《一個藍色的地方》一個指時間、一個指空間,就當是文字遊戲吧,卻也暗含他在失語處境下的誤讀、誤解、錯位所迸發的靈感。和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同一檔期演出,剛好可以讓我們看看卅年距離,今日舞蹈走到了哪裡?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布魯克納《e小調彌撒》 純管樂編制唱出虔誠之心
從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八年,短短的五年之間,布魯克納一連創作了三部大型的彌撒作品及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這些作品的成熟度創造出他獨特的風格,同時也奠定了大師地位。而這個時期的作品,就以他的《e小調彌撒》最被人們讚賞。 這位浪漫派後期重要的德奧作曲家,出生在音樂世家,從小跟隨管風琴演奏家的父親學習音樂,因此布魯克納不僅以作曲家聞名,在管風琴上的造詣也非常高。由於他本身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信仰影響他的音樂創作非常大,因此在《e小調彌撒》中,時時可窺見他在宗教與管風琴兩方面所著重的影子。作品中他使用高達八個聲部的混聲合唱及由兩支雙簧管、兩支單簧管、兩支低音管、四支法國號、兩支小喇叭及三支長號所組成的純管樂編制,營造出來的豐富和聲就如同管風琴特殊的「塊狀」聲響一般,不但是非常罕見的編制,也可說是以布魯克納特有的浪漫手法來詮釋虔敬、抑扼、沉痛或輝煌的力量。 《e小調彌撒》將由甫自美國返台的吳尚倫擔任指揮,演出經驗豐富的他曾連續兩年獲選入「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 2007 & 2008),現任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指揮。經典曲目加上台北愛樂合唱團及台北愛樂青年管絃樂團的龐大陣容,令人期待。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本月我要看 威爾第《安魂曲》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歌劇大師羅西尼辭世,義大利舉國哀慟。身為義大利新一代歌劇天王的威爾第號召當時正紅的十三位作曲家,聯手創作了一部《安魂曲》來向大師致敬,並安排在羅西尼逝世一周年時首演。可惜這件樂壇壯舉因故取消,這部作品也從此被束諸高閣。 五 年後,義大利文豪曼佐尼撒手人寰;威爾第傷痛之餘,決定創作一部《安魂曲》來紀念這位知交好友。他將當年為羅西尼所作的安魂曲中、自己負責的 〈Libera me〉樂章稍作修訂,同時把其他安魂彌撒篇章譜寫入樂,完成了威爾第自己的、完整的《安魂曲》。有別於以往安魂曲給人的印象,「歌劇之王」威爾第的《安魂 曲》色彩濃烈、感情豐沛、充滿戲劇張力;不過在這高潮迭起、充滿渲染力的音樂外殼之下,威爾第也展現了他深沉、內斂、崇高的靈魂。 在二○一三年、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的此刻,還有什麼比呂紹嘉指揮、NSO國家交響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聯手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更適合用來向大師致敬呢?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耳聽澎湃交響 瞭望宇宙之美
「觀看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圖像出現在大螢幕上,真是一種享受,從有著許多坑穴的水星到如火似幻的金星再到火星表面上;近距離探測器鏡頭下的岩石,種種一切遠超過我依稀記得的太陽系科學課程內容……這真是令人感到興奮呀!」這是倫敦《獨立報》對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如今,這令人瞠目的景象即將搬到高雄美術館的草坡上,讓高雄獨有的「草地音樂會」擁有更「遼闊」的視野。 年度「草地音樂會」今年大不相同,以視覺和聽覺同步呈現。節目中將播放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提供,透過哈伯望遠鏡所拍攝超高畫質太空影像、及國際知名天文科學影片製作人鄧肯.古柏(Duncan Copp)所製作的《行星》The Planet及《軌跡》The Orbit兩片,搭配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行星組曲》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此次演出為兩製作融合為一後的世界首演,現場更將搭配天文學家孫維新館長專業的引領,以淺顯易懂的介紹,展現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帶領民眾走入星空幻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