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夢土與現實 評「牛古演劇團」《電話》

戲劇創作者在私下構築的夢想,最後都得在劇場中親自面對觀衆現實的反應。然而,若無法直接讓觀衆喜悅、憤怒、哭泣、歡笑,是不是只有接受被遺忘的命運?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從「需要」醞釀而生 評《心機/心肌》一劇的劇場元素運用

「是不是因爲自己本身的需要而釀造出來的?」是決定一個作品是否具備說服力的重要關鍵,以這個角度來看,這齣戲仍停留在「觀念創作」,觀念和落實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繁簡相呈 評台北越界舞團的《白》與《蝕》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晦澀、曖昧的自我 「六人創作舞展」所展現的特質

六位年輕編舞者的作品反映了某種世代根源的同質性,呈現現代主義曖昧、晦澀的藝術風格。和蔡瑞月女士一起在四十年歷史的中華舞蹈社觀賞這樣一場演出,令人有時空倒置的錯愕。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中國風.中國火》的中國情結

曹誠淵的舞作將親身經歷的點滴串聯,並將感受拚貼成《中國風、中國火》的浮世繪圖,反映港人何去何從?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暗夜.金枝.胡撇仔 評金枝演社《台灣女俠白小蘭》

金枝演社去年底在夜市、廟口演出「台灣胡撇仔戲」Taiwan Opera,形式上的熱鬧、混雜,內容上的新鮮、曖昧,讓觀衆有著不同的反應與回響。「但是,我們對他的期望更高一些。」

PAR /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另外一種「新世代」的組合 評聚點舞團「身體?誰的?」專輯

編舞者們對此次舞展的主題「身體?誰的?」提供不同層面的思考和創作的角度,經由他們感性與理性的內在經驗,呈現在特殊舞蹈語言和風格裡,以傳達他/她體會和體悟的生活經驗,以及作品的重要意涵。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從「無關四月」看後雲門新解

「雲門」的舞蹈不會只是單純地扭動身體,它永遠肩負使命、傳達訊息、舞以載道。然而「無關四月」有的卻只是以身體爲主體,讓身體在主題、故事、情節之外重做主人,不再爲文學、歷史服務。

PAR /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爺爺的房間》寫實如何拿揑

感人的詮譯,究竟是更內斂的寫實?非寫實?還是有其他途逕?

PAR / 第53期 / 1997年04月號

保命、救命與革命 評淮劇《金龍與蜉蝣》

別再喊「救救傳統戲曲」、「救救某劇種」之類的模糊口號了,想要保命,只喊救命是沒用的,讓我們一次一次、一個作品一個作品地革命,或許還有保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