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對待肢體的理性思維 「拉威爾傳說」觀後
彭錦耀和馮念慈在「拉威爾之夜」除了一慣的搞笑之外,亦展現出一位好的編舞家該有的音樂素養。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南國鮮花色色香 評廣東潮劇院一團來台演出
台上的戲正眼酣耳熱地搬演著,台下的鄕親也進行著生命中的戲齣。難得來台搬演的潮州戲,以其古韻典型示範了一次引人目光的演出。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新京戲還是新歌劇?
旣稱「京戲」,必帶京味,儘管可以穿挿民歌小調,若未臻渾然天成融合的境界,聽來不免感到突兀。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詩意的內在天堂,或封閉的記憶
《行走的人》最令人感動的部分,在其流露的眞情:因其眞情,而化成濃郁的詩情,不致於淪爲華麗辭藻的堆積;因其眞情,而能以諸多文化典故創造出一個更爲寬廣的場域以容納、以昇華個人的生命經驗。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隱藏在形體之後的意識型態
導演的觀點單一明確,却也顯得單薄、人物也較空洞,而以女性暗喩國內政黨可能也難獲認同。倒是由服裝裝扮的選擇上,可以窺見導演對女性的看法。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語言的疏離.過多的負載 尋找觀賞鄒族《Tsou.伊底帕斯》的樂趣
對鄒語的陌生,使得演出說明書成了傳達演出整體信息最重要的一部分;導演儀式化的處理,沒有適當地融合編劇個人化的感言。觀衆因爲聽不懂,變得理性而疏離,無法享受純粹欣賞的樂趣,也無法透過現場演出,來體會內在的戲劇動力。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語言是我們的牢籠 評牛古演劇團《等待三部曲》
角色的「本文象徵」(symbols in the text)與劇場功用(functions in the theatre)的相乘相加效果,牽動著演員和觀衆,値得討論。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叫「政治劇場」太沉重!
小劇場的演出常令人感到「有身無聲」,無法妥善處理台詞,影響了角色的塑造。如何將意念、口號與理想實際化成劇場語言,是觀衆對劇場工作者「挑剔」但「迫切」的要求!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笑看哀樂家園 評《三人行不行IV──長期玩命》
和甫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義大利喜劇奇才達理歐.福一樣,李國修擅以戲謔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然而,除了嘲弄與感歎之外,觀衆哄堂大笑,散戲之後,編導者爲他們留下的是改變社會的信心?還是無奈與恐懼?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不見男人心情 評《台灣吿白(三)──台灣査埔人的故事》
如果我們把口述歷史劇場比作是紀錄片,那麼口述歷史劇場的舞台上,導演應該要對敍述主體有更淸楚的觀點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