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向無盡黑暗的傾斜滑翔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666 ─著魔》

……因爲不感疼痛,反而更加危險。 ─柏格曼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聽優劇場的《海潮音》之後

表演前的安靜是一種必要的蓄勁,或只是神秘氛圍的營造?觀衆是否可以分辨之後,突破迷霧,落實評斷,讓優劇場得到實質的進步?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世界在編輯室裡穿過評《眞?理》一劇人物安置與空間用法

舞台元素應各自發言並與全劇的其他環節相扣,以便分工演述題旨與隱喩。基於此,本劇的舞台設計應該還有更大的揮灑空間,以與寫實化的表演形式作異質而補述的演出。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變奏的梁祝

化蝶是一種變形,雖然形體改變了,但是內在本質的情愛,卻是纏綿久遠,可以亙古不變的。因此,無論舞台上的梁祝如何改編,如何創新,我們都眞心地期盼,能夠依然保有那份純淨的情意,那份動人的眞摯,不要太多的虛誇,不要太多的裝飾,也不要太多的畸變。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形式內容豐厚,精準尚待琢磨

紐約市立芭蕾舞團來台演出不同風格與時期的作品,表現它輕鬆幽默、嚴峻淸麗的各個風貌和馬汀斯大刀闊斧的氣魄。唯一的遺憾是,此次來的年輕舞者,卻顯得經驗匱乏。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舶來的同志情說了什麼本土意? 評《你和我和愛情之間》

文化的挪用還包含了一些潛意識的扭曲,因而總有些出人意表的演出。不論我們多麼的小心翼翼、刻意迎合,大約都無法避免不小心使出的褻瀆手勢。旣然如此,論同志情說同志愛,何妨輕鬆一點,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肢體,在自己熟悉的場景中訴說。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癡狂而蒼白 評《愛比死更冷》

劇中所有角色都以同一種自憐/自戀和濫情處理愛情,分不出有「九種耽溺」的不同,更看不出所謂「白先勇式」的華麗虛無。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以今釋古或以經解經 評兩場編鐘音樂會

「以經解經」看來傳統,卻反而能給生命最新鮮的經驗與刺激,而也只有在這種態度及了解下,才能有眞正「以今用古」的「文化再生」。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不再閒置的身體 評《心機/心肌》

台東劇團的演員除了先天身體的優勢外,經歷多位戲劇工作者的訓練,累積了穩重、專注、集中的能力,讓觀衆強烈感覺到身體說話的力量。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另類民族舞的新聲

由舞者初嘗編舞的階段,往往較能掌握動作及造形之美,但對整體舞作結構則易流於形式強於內容,若能持續不斷的歷鍊、思考則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