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跨劇種」的挑戰 《釵頭鳳》南轅北轍的尷尬氣質

京劇演員外放,表現手法陽剛而有力;崑劇演員講究內斂,手法圓柔而含蓄。如何在獨特的審美觀點下,提昇演員素質,與現代劇場技術合作,不斷求眞、求善、求美。

PAR /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想欲彈那一調?

越劇版《林投姐》徹頭徹尾走著越劇風格路線。無論是佈景風格素材、音樂曲調色彩旋律、人物唱唸語音、編導重點、舞台畫面手法,都不脫越劇舞台形象。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聽覺的遺憾 評《吻我吧娜娜》的音樂效果

「歌舞劇」中的歌曲和舞蹈仍應以戲劇需求爲主,只爲歌唱而唱,就戲劇本身的結構與進行而言,並不具任何意義。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不明的符號

在貝那丁劇院可以看到培松地的最新劇作:《1949:假如6是9》。我們可以去看,我們應該去看。這齣戲是不可理解的,有人如此說。是眞的:那更好。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有沒有詩的劇評呢?

米榭爾.培松地重新修訂的《1949:假如6是9》,整齣戲一直籠罩著一種完美性的孤獨感,那是觀者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疏離,所造成的一種戲劇氛圍。在評論這樣的演出之時,羅蘭.巴特、沙特對於「詩」、「脆弱」的理解,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雅俗共賞 《節婦吟》以假亂眞梨園戲

編劇一改傳統曲文的抒情描寫,轉呈具體的心理刻劃;而「人模仿傀儡的不能模仿人」,更是梨園戲特殊的身段美學。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愛的救贖 《漂泊的荷蘭人》觀後

當晚的歌者可說都是一時之選,水準非常均衡,其中擔任主角「荷蘭人」的瑞士男中音慕夫(Alfred Muff)更是讓人印象深刻。陳秋盛的指揮留給歌者充分發揮的空間,在音量上也不會壓迫歌者。此次演出,中場沒有休息,三幕之間全以間奏帶過,一氣呵成,張力掌握的很好,完全沒有給人疲憊的感覺。蔡秀錦的舞台設計生動活潑,營造了足夠的氣氛。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不同的詮釋,不變的救贖 觀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台北這一場表演的導演用了許多後現代聲光手法,也襲用布萊希特《高加索灰欄記》戲中戲的元素與佈景,他刪略了原劇最後「救贖完成」的部分,得到二種張力,一是聖俗掙扎「多頭的結」,二是觀衆更加深層的吟味。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論新本《俠女十三妹》

舞台上的戲,在演出時最忌拖沓。《十三妹》改編本的演出,放在何玉鳳替父報仇上面,那麼,著重的戲是在刀馬,當中夾入了〈悅來店〉與〈能仁寺〉的老套兒在內,不但在老觀衆的感受上,有新不如舊之感;就是新觀衆看來,也會感於文武戲份的不能融成一體。

PAR /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一場更癲狂的「失樂園」 評《天國出走》

嚴格說來,《天國出走》其實是台北越界舞團一九九四年創團首演《失樂園》的放大版、癲狂版,舞者用賁張的肢體去詮釋對混亂年代的熱情與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