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擴散的記憶 金慶雲獨唱會
金慶雲的選擇,顯然絕不僅以 共鳴吐字之類表層的效果爲依 歸,可以感覺到,她的視野裡 至少涵蓋了歌詞的意圖,一首 歌之中音樂與文學所牽連的文 化與歷史記憶。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你脫我也脫 評《愛的敎育──A片看得太多了》
那永無休止的,催眠的頑固低 音般的問題:「這位演員,你 在自己的臉上看到什麼?你在 舞台上看到什麼?」每位觀衆 都被迫不斷去聆聽這一個學校 老師從來沒問過的大哉問,聽 到後來會覺得自己的臉變成舞 台大肉餅,因爲被迫去思索諸 如「我是誰」這一類存在的命 題是很痛苦的,由於我們很少 去思索,一旦思索就腦神經僵 硬。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同鄕異夢
「異鄕」,編舞者在涉身歐美 文化洪流時,實地激盪出的某 些思緒,似明未解,又彷彿若 有所指。「仁在地下室」說是來 自柏林,其實她們是不折不扣的美國女孩。
PAR /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地獄也可以是天堂 《奧菲歐與尤里迪妾》的餘音繞樑
台北市交和德國德特蒙劇院合作演出的版本,在舞台、編舞、導演各方面均呈現出大膽的創意,延伸、豐富了原作的戲劇肌理,也爲原音樂帶來新感受,有如樂席和舞台以聽覺和視覺同步「演奏」、分別「詮釋」出一個完整的葛路克,可以說是二十年來西方導演爲傳統歌劇注入現代思維這一潮流的精采範例。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不顧一切地丟擲「沈淪」 一次回歸原點的努力
《夜夜夜麻》對於日常用語、流行文化符號的直視,確實爲本地的戲劇文本創作提供一個値得討論的例子。但坐在觀衆席裡,筆者仍不時感到《夜》劇創作者的「傲慢」:將一群令人難堪的人物,和一句接一句刺耳的對白,不顧一切地往台下丟擲,逼迫台下的觀看者面對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生命情境、和語言的異質可能。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德奧傳統的守衛女神 評穆特台北演奏會
穆特對樂譜的尊重,到了連休止符和每一個斷奏、半斷奏和音符時値都不曾違逆的程度。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古事新調一輓歌 評《祭特洛伊》
金枝演社的《古國之神──祭特洛伊》讓我們看到,克難演出也可以營造大製作的氣勢,而且改編外來的素材無需改名換姓也照樣能獲致戲劇本土化的效益。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徒留卷夾的台灣社會檔案 評《灰瀾三重奏》
劉鳳學求新求變的創作力及富含儒家思想的文人風範,透過條理分明的嚴謹佈局益見凸顯。但坐在國家劇院裡是等著被感動、被震憾,而非僅是不舒服地皺眉搖首。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眞實感動的誠懇 中輟舞者的生活與舞台
在現實生活與創作中,何曉玫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編舞家的眞心誠意使作品因有生活的眞實感動而顯得誠懇。
PAR /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世間最眞心的對話 評《跳動的搖籃.旋轉的天堂》
整場作品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媽媽和小孩的互動舞蹈,編舞者巧妙地將動作元素做出多種簡單卻又不單調的變化,溫馨而滿足的笑容展露在台上台下每一個人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