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龐相壽,你在哪裡?

這是一齣具有高度實驗意義的戲。難度在於,既拋除了歷史劇敘事功能的「便宜行事」,又要創造李世民與魏徵兩人君非君、臣非臣的獨創角色個性;敘事不強,抒情卻要勉強;要析透出人性,衝突與語言卻又顯得疏淡,這些,對演員、導演、舞台、唱腔設計,都不容易體會與理解。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細緻、明亮之聲 倫敦銅管合奏團

如果認爲銅管樂器只能吹大聲的人不該錯過這場演出。在精心設計下,十支銅管個別展現其樂器特色,且在無指揮的情形下,吹奏出極柔美的樂聲。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狂戀啓示錄 評《戀馬狂》

表演工作坊向台灣觀衆介紹經典名劇的心願,果然有個好的開始。放眼舉步維艱的台灣劇壇,《戀馬狂》的演出應該是敲破種種舞台迷思的一陣棒喝。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偷窺的救贖? 評《戀馬狂》

《戀馬狂》在國家戲院演出時,設計仍依循二十年前倫敦、紐約的舞合,但由於場地太大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彼德.謝弗的原作劇本也不盡然完美無缺,仍有可議之處。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風格迥異.樣態多元 評雲門千禧之《涅槃》與《年輕》

雲門舞集千禧年的演出舞目,以十八年前於巴黎龐畢度中心首演的《涅槃》,搭配二〇〇〇年在花蓮首演的《年輕》新作,對比出雲門的轉變與成長,也流露出林懷民的圓熟與自信。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黑不黑,沒關係?

事實證明,光是好奇是不夠的,我們絶對相信編導在之前一定做過相當多的訪談、資料搜集等等前置作業,只是在面對種種素材時,個人的觀點仍是不可省略的,這個主觀的視野應是融合了創作上的意趣與個人價値的態度。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法門寺》與「衆生相」擬說

從老本《雙嬌奇緣》、改編本《法門寺》以迄六月間演出的新編本《法門衆生相》,劇情實一,各有取譬,戲趣由旨而生。老戲迷觀一知三,新觀衆循本文探源,盍興之。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嚴酷與惆悵的生命樂章

馬勒樂曲中「身處時局巨變,不知何去何從」的特質,演奏者除了應該將樂句處理得「很滿」之外,拍子與速度也必須徐緩且穩定,然而後者對梅哲的體力是項嚴酷的考驗。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雲門的舞/好一場華麗的夢 評林懷民一九九四的《紅樓夢》

當我們在《紅樓夢》裡見到太多古典芭蕾的影子;當華麗的服飾變成舞蹈的重點,而群舞淪爲美麗的活動佈景時,我們不禁要問:雲門將往何處去?

PAR /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雲門舞集《紅樓夢》觀後

紅樓在台灣、自生自長、創意而多樣。雲門的「異質」表演,値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