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水的聯想
姚淑芬一向擅長以多條線索、多元媒介的敘事手法逼近作品的主題。各種元素間不求因果邏輯的串聯,而以跳躍或聯想式的鋪陳,《海洋狂歡節》延續這樣的創作手法,帶岀一連串與演出環境脣齒相依的劇場景觀。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令人聯想起馬勒的慢板
NSO偏薄偏亮的音色一般在演奏二十世紀初期之後的音樂都並不容易令人失望,經常有出人意外的好演出,只可惜在管樂與弦樂的水準表現之下,打擊樂卻似乎無法融入梅湘節奏的律動中,也無法充分掌握敲打出來的音色,使得樂曲的進行顯得僵硬
PAR /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多一點激情更好的《血染情》
《血染情》有「台灣霹靂火」味道,二男一女恩義情欲糾雜的劇情,劇名擺明了悲劇肅殺收場,但很遺憾的,看完兩個小時長的戲,男女主角的痛苦不夠深刻,悲情不夠「山地饅頭」(sentimental)。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生命的孤寂與慾望
羅曼菲的《沉香屑》以幽暗的舞台上一盞低垂擺盪的吊燈開場。舞者謝明霏如一隻撲火的飛蛾,環繞它不止地旋轉奔跑。這幅景象是編舞者為張愛玲筆下的悲劇典型葛薇龍定下的生命基調。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優質演出的聲響盛宴
鍾耀光的〈吸積盤〉是以肢體動作建構音樂,作曲家的意圖在演出中明確地展開,聲音隨著演奏者的移動形成豐富炫爛的變化,雖無形卻線條分明,圍繞著中心點旋轉的協調對應與此起彼落的單獨發展,交融出一幅饒富趣味的聲響畫面。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空間遊戲?
域之二的問題在於,所使用的諸多媒材間似乎未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虛擬與真實之舞
不管是《叛眼》或《炫旅》均向我們展示了多媒體舞蹈劇場中科技與舞作內涵有機融合的可能。而在包括燈光、音效、影像處理、身體訓練等面向的絕對精準掌控,更顯示了日本前衛團體對表演的專業與專注。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創意行銷「新古典」
杜麗娘的站姿或許常常比標準程式更添三分裊嫋;她和柳夢梅夢裡糾纏、人鬼歡愛的身段程式,「情色意象」或者也太濃烈了一些。然而,最要緊的古典的「純粹」,並沒有在一片現代、甚至通俗的取向中被消融掉。
PAR /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更待去蕪存菁的《古鏡奇緣》
《古鏡奇緣》最讓人不滿意的是劇本詞文。儘管盡力追求詩文層次,但無法達於雅俗共賞,傳情達意。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為誰而作的歌劇?
風格混亂的設計還不算是《瑤姬傳奇》整體視覺呈現最嚴重的問題,設計者無法跳脫狹隘的東方意象才是此劇的致命傷。然而,對東方如此荒謬詮釋的設計,為什麼可以在整個東方人的工作團隊中成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