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休妻羞妻‧休戚與共莫相欺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當「市交」聚精會神時

呂紹嘉藉著其國際性的聲望與其紮實的功力,以其權威凝聚了整個市交的注意力,呈現一場罕見的高水準演出。

PAR / 第139期 / 2004年07月號

企圖聽出詩意

翻譯改編的中文版演出裡,導演刪除了台灣觀眾可能較為不熟悉的名詞和部分史實,更捨棄了語言詩意的風格,採取較為口語的方式,企圖讓不熟悉契訶夫的觀眾能夠「聽懂」。然而,過於口語甚至俚俗的語言模式,犧牲了角色的特殊氣質與戲劇時空背景的特定指涉,有時候不免讓人錯愕,「契訶夫」的味道因而流失。

PAR /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一夜三嘆

喬.洛瓦諾即興時的轉折變化相當流暢,演奏大致上維持了他個人的水準,並沒有讓樂迷太失望,音色上的發揮或許受到不及格的PA影響,打了些許折扣。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流暢飽滿,,乾淨俐落

呂紹嘉的音樂涵養在下半場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紮實的起始動機、清晰的旋律線條與層次分明的各聲部音色互相對應,除了表現出忠於德奧傳統的詮釋以外,更多了一份文人縝密的思維。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四平八穩的《英雄》

國家交響樂團演奏的交響詩《英雄生涯》,顯現出音響均衡、雄渾壯闊、四平八穩的特質。然而或許由於練習時間不夠,或許由於指揮阪哲朗動作太大、不夠明確的手勢,使得曲中一些細節經常被模糊帶過。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愛上《茶館》

迷上《茶館》已經十多年,這回讓我開心的,是它還能讓八年級的台灣孩子也迷上。可見不是我情有獨鍾,這玩意兒真能傳世。

PAR /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浮光掠影的「清音」與「情韻」

整個節目分成好幾個「組曲」,每個組曲聚集了性質較相近的幾首歌曲,每首歌曲在演唱開頭的一小段之後,就以「串歌」的方式,輕接到另一首曲子去了。儘管整個演出因此而顯得浮光掠影,費玉清高雅穩健的台風,他那著名的「清音」,卻自始至終吸引著全場。

PAR /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要整齊劃一還是美麗聲響?

聽了一晚「整齊俐落」的音樂會之後,令人擔心所有來自年輕演奏家特有的延展性都將被「規劃統整」進而逐漸僵化,也不由得令人思考,究竟藝術的可貴與樂趣在何處?是讓幾十人的樂團動作劃一?還是眾人同心建構出獨特的美麗音響?

PAR /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一場甜而不膩的盛宴

譚盾慣於使用拼貼技法與突兀的樂句起使,這對簡文彬與NSO似乎完全不是難題,雜亂的聲部設計被統整為清晰的層次,加上主奏黃暟雲與NSO兩位擊樂家所形成的高度凝聚力,造就了一首令人驚喜的《水打擊樂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