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亂碼2010》 南台灣觀眾的意外收穫!--評古舞團《亂碼2010》
編舞家古名伸簡單說明:這場表演沒有結構、也沒有遊戲規則;《亂碼》看似亂跳、沒有規範,但排練很久,卻可以自由發揮。雖然每一齣現場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亂碼》卻在每一場的內容、結構與細節大不相同,甚至截然不同。
PAR /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理想而純粹的動機-- 評2010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很少能在劇場裡看見創作動機這麼理想純粹的作品了!例如透過生活觀察而沉澱的抒情創作《偶戲練習—男孩》、堅持表達性別認同的《寂寞B姐俱樂部》與對災害中人性關懷而作的《廢墟》,或是像《時空旅人》這般由做夢聯想出的傳奇想像。儘管彼此使用的劇場媒介和語言不同(這甚至是件好事),市場訴求的效果也不一,至少,作品展露的自信和堅持,稍微勝過我們對所謂「新人」的期待。
PAR /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驫」的一則遊戲--評驫舞劇場《我》
經密集肢體訓練的兩位演員,還是藉著靈活的情緒表達,與精準的節奏、肢體拿捏,與驫的班底,把個作品表現得流順、舒坦!觀眾先是不明所以,後來隨著角色自然搞笑的相互逗弄,仍忍俊不禁,乃至進入角色,漸次融入舞作發展。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爭
和只將文化創意視為商品的文創中心/絕對論者相比,《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創作者對所謂文創產業自然有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從劇中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處的情境,與他所經歷的認同危機,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哈》劇的創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內在矛盾,對他們的挑戰也要遠大於在觀看者心中所引發的疑慮。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論述的戰場 失溫的劇場?
兩個小時的夾敘夾議,雖然達到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全場觀眾不斷保持著故事外的冷靜思考,不過同時要提問的是:這是導演希望達到的完全目標嗎?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通俗」有益身心
像《月孃》這齣通俗劇,除了具有「姊姊妹妹站起來」的含意,也間接提出了「環境保護」(以本土產業抵擋托辣斯)的呼籲。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機會深入認識台北寧夏夜市的環境和閣倈演歌坊的歷史。話說回來,以「慢島劇團」的規模,我也很難予以這麼高度的期待;對照現實環境與政策失明的缺憾,這麼一齣清新的小品,我還是不吝予以鼓勵的掌聲。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小細節、大學問!
兩名演員透過表演,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幾乎沒有忽略任何細節;再者,創作群針對語言和互動,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在與觀眾的近距離空間裡,演員的呼吸、肢體和專注,均有高度的專業和魅力……整體呈現值得喝采。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眾志成城的《英雄》樂章
《英雄》四個樂章,快板樂章占了三個,也就是說樂團大部分的時間,必須在快速的音符間進行,因為專注,TC每個聲部可以踩著一致的步伐瞬間移動,也可以分頭前進互相激盪;因為默契,樂曲旋律進行中行雲流水,交織間流暢不打結;因為有熱情,大家的肢體隨樂擺動,音樂因而奔放時有火光。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天光雲影間的生命顯影
林懷民以傾斜的舞台,營造自然現象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碰撞的契機,探索危機與平衡、偶然與著力之間,所開展的身體新的可能性;同時,又藉「屋漏痕」之意象所暗示的時間過程,利用投影在地板上幻化萬千的墨雲,演現時間與生命的流變。
PAR /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深鎖黑洞底下不願碰觸的記憶!
《鑰匙 人》是台灣少數舞蹈劇場風格中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此作由藝術總監羅文瑾編舞,作品闡述一個外表看似正常平凡的家庭,藉由一位蒙面神秘客烘托出錯綜複雜的家庭內幕,而手持鑰匙的謎樣女子是誰?在全劇中並無答案,觀眾可自我解讀。全劇雖無口白,但戲劇結構嚴謹,動作切入主題;虛實之間交織出一場內心爭戰、肢體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