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千人一面的NSO之聲

姑且不論第二部分是氣力放盡還是整合未盡理想,就像是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戰役都有犧牲吧。這場《千人歡唱-馬勒第八》仍為NSO本季奪下重要的一勝。因為他們做到了「千人一面」:近千人只有一種表情——一個徹底、典型的NSO之聲。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So Fun, Very Nice!

我想這齣「舞劇」最成功的地方,便在它自由遊走、進出於寫實搞笑、詩意抽離與社會批判之間!深入挖掘主題之餘,很少看到年輕人能這麼不過於試圖「文以載道」,而依然貼近自己的生活、呈現觀察!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在精湛之後 期待不可取代的靈性

雲門舞集2的舞者們,在長期的專業訓練下,身體的技術層面當然無庸置疑,但對於生命深度的詮釋仍有待加強。特別在《屬輩》中,舞者們仍停佇於「模仿」而無法將異己的撕裂精神與抽空情緒,完整地傳達!這也是作為一個表演者亟需思考的議題。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坦承無知 認真上課

表演進行到此,很顯然的,創作者主要著墨的,是技術層面的南管介紹,策略是暴露舞者無知的本身,讓觀眾看到年輕人身上關於現代/傳統的扞格,顯然大部分觀眾都很喜歡這種「後設」的手法,因為隔著舞台看到的,可能是同樣的自己。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回歸舞蹈本質的清新勇氣

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一反今日劇場喜愛的大目標大論述,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城市、人群、地鐵車廂、行駛方向……一面讓舞者真正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焦點集中在舞蹈動作本身,光是這個樸素回歸舞蹈本質的策略,就是一個今日已經難得的清新勇氣。

PAR /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召喚的,不再是悲壯

《再見!母親》一劇,潛流著一股跨文化交流中的劇場能動性,展現在詩性的身體和語言中。這裡,展現的並不是轉譯的企圖。亦即,絲毫沒有要運用戲劇性的文脈,將一個台灣觀眾陌生的自焚事件或人物,重現或再現在舞台上。相反地,是以受難前後,對於生與死的價值性質問,往返於全泰壹和他的母親之間,這便也讓表演者與觀眾一起融入(或沒入)在一種召喚中。

PAR /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在現代性中困頓的肉體

通常評論一齣戲的成功或失敗,劇場空間的使用策略是重要的依據,不能只把空間當作美術的裝飾品,劇場與自成一套脈絡的美術觀念迥然相異,劇場主體在於它的空間是能夠發揮出與演出相通的機能性設施。這次《沃》劇讓觀劇時的視野開展,導演將劇場的空間環境設計出完整的戲劇性呈現,不能不說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走調的巴赫賦格律

在《李》劇的劇中人物每一個都是從七○年代各個名人姓名拼貼成為像外星人的角色,這種虛擬化的戲仿已經為我們取代了實在的人物,而導演通過要說的故事,真正想傳達的是這個世界的混亂造成相互糾纏,每一個角色都發生一些瘋狂、垃圾、無知或道德墮落等等的行為,因此我們想問的是:他所謂常民故事中的台灣七○年代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說了不少心底事,還有呢?

《Re/turn》所提供的娛樂,是有品質的娛樂,是需要觀眾動點腦筋才能受用的娛樂。觀眾在被娛樂的同時,情感得到慰藉,對人性也多了一些沉思與領悟。只是,這樣就夠了嗎?即便創作者可以提供比其他媒體更有趣、更有啟發性的娛樂,但在這樣一個充滿各種類型娛樂的時代裡,難道劇場也別無選擇?

PAR /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這一帖,補出了什麼?

看「現代劇場大補帖」,不斷讓筆者回想到八○年代小劇場運動的相似演出,那個囫圇吞棗外國期刊雜誌翻譯文章,努力揣測學習模仿一知半解的劇場大師理論的年代;這麼多年都過去了,能夠填滿劇場時間罅隙的,竟還是一片空白,而我們的學院劇場教授們,繼續執鞭於厚厚的劇場史迷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