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可以不理通俗劇的文化邏輯嗎?

最後,整個舞台上呈現出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感,故事愈說愈雲淡風輕,即使也會有像兒子在母親面前「出櫃」這一場戲的高潮出現,卻無濟於大部分時間都讓觀眾靜靜地聽著角色單個兒杵著不動說上一大段心情告白,或無動於衷地看著演員以極度單一化的表演方法落下耽溺在悲傷中的眼淚,而這一切卻使長達三小時的戲竟顯得過於冗贅。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是懺情錄,還是和解書?

儘管這是一部出於「記憶」的戲,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主觀的重述,與客觀的追溯。劇中多次在「重現」與「重述」之間交錯,中斷了情感累積的連續性,有時濃郁有時疏離,連帶觀眾也跟著跳進跳出,不知此刻該投入還是該抽離。這樣的定位不明,更讓舞台視覺擺盪在寫實與意象之間,拿捏不定。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因為如此不完美,而致完美!

四名演員,不論老將、新人,均有相當誠懇、真實的當下感,而台詞的白話貼切,融合在台上台下的交流之中,節奏聽來又有散文的韻味。不管我有多不願將這種種優點,歸功於主角的魅力,但我仍必須承認,主角確實有著台灣劇場少見的懾人魅力!偏偏,這是靠劇場條件的不完美,才得以全然呈現。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不只是嘻哈的《有機體》

街舞舞者擅長速度、機械關節與彈跳的身體技巧,台灣學院派舞者擅長身體的空間延展性與精準的動作展現,編舞家吸收了兩種舞者的特性,但同時又打破他們的身體使用慣性,這是莫蘇奇最精妙的地方。不管是在高難度的技術表現,或者具有抒情張力雙人舞片段,你不必急於去辨識誰是誰,年輕的莫蘇奇處理的是一個「團隊」,而不是兩種文化的舞者。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少了反叛嘻哈 只見蒼白身體之美

此次穆哈與台灣合作的《有機體》,以古又文的厚重毛線針織服裝為主題,相當精采地以身體呈現關於編織、雕塑與時尚,舞台流蘇簾幕與從天而降的毛線生物體運用,更是大膽得令人驚豔。可是這場亮點不斷的舞作,放在編舞家過去的舞蹈創作脈絡,卻顯得矯情蒼白……

PAR /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燕尾服與夾腳拖之進退維谷

平心而論,廣藝愛樂這樣冒險與觀眾硬碰硬的態度與勇氣,已是眾多表藝團體中的佼佼者。但這個熱血青春期的樂團,究竟會成為彼得潘,還是陷入中年危機,端看台灣靚樂能否參透「減的哲學」,不要過分陷入「超限戰」的致命吸引力。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瞬間與永遠 記得與遺忘

若說這一年間,在政策推波助瀾下,藝文圈(不得不)瀰漫了一股慶典的氛圍,那麼《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正採取了同樣的慶典姿態,卻選擇誠懇地數算了我們的日子:那些已發生,我們無力改變的;那些正在進行中,但我們選擇遺忘的;以及那些尚未發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回望千禧舞菩提

台北民族舞團在民族舞蹈新語彙的開發耕耘,以及宗教舞蹈(佛舞)的題材風格探索至深,似乎亟欲跳脫中國的框架,創造台灣(古典)民族舞蹈的新語彙。……不同於取材自中國傳統戲曲程式的古典舞蹈身段,也不全然承襲敦煌舞蹈研究者高金榮教授整理莫高窟中融匯各民族文化樂舞的舞蹈形象……台北民族舞團的宗教舞蹈(佛舞),在動作語彙的使用,走向更為內省、更為簡約、更為悠緩與凝練。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等待久久酒一次的醇釀--評「吳蠻與原住民朋友」

原住民歌樂細緻的線條、敘事的文化底蘊,對應琵琶顆粒感的彈撥樂器特性、中原文化的強烈色彩,在「吳蠻與原住民朋友」演出中媒合,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論賓主,都展現專業精采的演藝實力,透過保留各自特色為核心思考的拼貼手法,交互呈現各自的音樂特質,可謂一場雙方謹守分際的「行禮如儀」與簡練精采的「自我介紹」。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那些年,我們曾經笑過的頑皮家族……

從《頑1》的牛刀殺雞,到《頑2》的去蕪存菁,此間實無多少團體,能夠有如此快速而積極的改進能力。以此觀之,《頑皮家族》系列真的很可能成為時下話題的「定目劇」之熱門人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