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飢餓的肉體性
小說中人吃人的語言敘述,在經歷將近一百年以後,演繹於劇場,通過吶喊、噬咬、互相推擠等動作堆砌出飢餓的肉體性,剝去顯性的歷史、社會背景,帶出「現代」敗壞腐朽的意味,或說——原來「現代」就是一具具的飢餓肉身構築出來的,而文明終究也不過是調度隱藏、拒斥與排除的技術所棚搭出來的。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讓人無法逃離的嘶啞琴音?
動人之處,在於劇作家的失落、憤怒、和困惑,在於他是一個以說故事為業的人,卻被迫要在一個故事已經不再有任何意義的時代中,繼續努力說著故事,並且抱著一點點引起閱聽者興趣的希望,只是,他卻又擺脫不掉身後如背後靈一樣緊隨的提琴手。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這執拗又矛盾的「巨人」!
編導先以假性的親子關係,譬喻政治與政權的手段,觀眾原以為的「天倫夢覺」,卻其實是沉淪且陰暗的同志情態。主角的反逆,讓人以為是忍無可忍的革命,男人和男人的苟且,原來是反諷政治的勾結;這「以退為進」的導演概念,成功地在劇末翻轉了全劇一直以來戲劇動作的表相。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豪氣干雲的曠世志業vs.細緻靈動的民族情性
走出音樂廳,忖度著整場音樂會最大的考驗,應係五首風格殊異兼具深度與難度的作品吧!?在充分測試客席指揮的能耐之後,也充分砥礪交響樂團的東方音樂語彙能力。華人樂壇對於東西方的混搭拼貼,早已累積許多可資借鑑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如同音樂會的企畫宗旨,透過更深更廣的東西交融,似乎才能獲致代言民族性的認證,與世界性對等拔河、循環相生。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身體的留白 空間的顯影
到底像空間這樣一個靜止不動、大小固定的東西,有什麼好一量再量的呢?我們習慣這樣想,所以空間就死了,但是空間從未靜止,身體每一次運動都會讓我們感覺空間正在改變,比如快速的抵達會縮小、緩慢的行走則會拓寬空間。換句話說,身體的運動幫助我們察覺空間的改變,測量空間的運動,舞蹈讓我們發現空間其實是活的。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領域之間的再分享
我們彷彿正在欣賞那個特定現場,靜止的水神寧芙雕塑與伽里尼利用光影、聲音所塑造出來的另一件作品,跨越不同的物體存在性、跨越時空的流轉延續性,再現因伽里尼無心之舉所創造出來當時前所未見的藝術融合,並以現代版的詮釋和進一步地大膽的提問:雕塑是否僅等同於物質性的固定存有?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消失的冠軍,浮現了藝術
莫札特雖屬古典時期的德奧系作曲家,然其中早期作品裡展現了更多南歐式的清澈與幽默。因此無論在詮釋的品味和觸鍵的方式,筆者過去即頗為欣賞某些法國鋼琴家指下的莫札特,而艾爾.巴夏的演奏也正突顯了此一特質,尤其是第三樂章中賦予各段變奏層次分明的音樂個性,令人回味無窮。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從女性主義出發的溫情戲劇
這次外表坊所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齣很傳統的戲,她們沒有過多地進行戲劇手法上的探索,也沒有強加現代劇場的元素,我們找不到任何的確實的理論來為她們加分,可是這齣戲確實很好地出現在視野中。從某種角度來看,她們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種成熟穩重的創作觀,這創作觀也是大陸戲劇人目前極度缺乏的。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共眠於春,互暖於冬
個人看戲的時候甚感壓抑,然而我以為這絕對要算作是導演和編劇的成功。《春眠》沒有講什麼意識形態或學術名詞,僅僅是人與人的相處和理解,背叛和原諒,就已能有如此綿厚的力量。主創者像在耕一塊地,來來回回翻弄人類感情的土壤,終於發掘出不一樣的寶藏。
PAR /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疲憊靈魂下的高貴夢想
作為一齣小巧玲瓏的劇場實驗,《黑白過》不以劇情取勝,卻以幾個契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片斷敲打人心,雖不夠殘酷有力,卻也算手下留情,以女性之軀帶領觀眾穿越層層關卡,增了幾分同情,而以女性之心,獲得最後的勝利,也讓作品結尾以更柔軟的方式撫慰著台下觀眾那顆疲憊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