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和而不同的日常蠕動
鬆軟的重複中,身體慢慢耗著,漸如一具大型人肉機器,時聚時分,或混或雜,而仍是共同一體,有自在的默契,也耗出某種邀請的溫度。約莫第七十分鐘,第二段關於時間的長講結束後,舞者走進觀眾席坐下,穿上衣帽,彷彿要成為「我們」之一;倏然在座位上痙攣起來,抖落外衣,重回舞台,標示了自己的不可溶解。就在最後這一刻,他們決定應該抵抗點什麼。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自然的假,不自然的真
在如此多焦、多線並行及比例過大的劇院舞台空間底下,真正存在且進行中的,反而是以假堆真、以虛構實的過程。也就是說,在這真實處處備受質疑的場域,只有遊戲本身的行為才真,至於遊戲行為所生的內容,信了才真,如同《茱莉小姐》原劇所描繪的階級、性別、愛情等權力關係一般,看似閉鎖、牢固又輪迴,實則如夢境、如幻影。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調侃,經典自我毀滅,這一笑,讓觀眾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這悲劇的悲劇性,然而,仔細一瞧,始終置於中央的妝台及兩側的衣架,早就點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戲,而戲謔舞台、笑看人生的視角,更是將全劇抬升到了一個更大的規定情境——劇場。於是,隨著全戲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間所有束縛個體的規範和情感都消亡殆盡……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結實有力 典雅大器
當晚的演出是筆者多年來在台灣聽過最精采的古樂器樂音樂會,結實、有力、不花俏,卻氣勢非凡、典雅大器,絃樂減少揉音的使用,不強調華麗的音色而追求紮實的聲音,使用演奏較為困難的自然號,呈現質樸的音色,雙簧管強而有勁的獨奏片段,在整場音樂會中顯得非常耀眼,加上訓練有素的聲部重奏,不到四十人編制的樂團,卻發出非常強大的能量,聲音迴盪於整座音樂廳。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暗黑樂園 純真夢魘
「我是永遠自由快樂的男孩,死又復生的快樂男孩,我寧願死,我寧願死,死亡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劇中不斷復述的這段詞,幾乎可以作為全劇最佳寫照,傳達了彼得潘拒絕長大的渴望、害怕長大的恐懼,也揭示出其透過死亡探險來激發生命光輝的歷程,同時疊合了酒神戴奧尼索斯所蘊含的戲劇精神:有了死亡,才有誕生,正如有了光,才有影。兩者並行,密不可分;愈是怖慄,愈加華麗。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小劇場甜蜜蜜
在羅斯福路耕莘文敎院旁邊的巷子裏,有一家「破破的」Pub,叫做「甜蜜蜜」。 今年一月,一群小劇場人,在這裏做了十六齣二十五場的聯演活動,包括獨角戲、即興演出、多媒體、裸體、重金屬搖滾樂等;某個演出甚至發生觀衆與創作者衝突事件, 引起報章針對整體活動的「意義」、「社會性」大加探討,卻很少觸及個別作品本身。爲了彌補此一缺憾,本刊特別刊登幾篇討論單一作品的短評,並對媒體介入此次表演活動有所省思。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補天》拾遺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四二五環境劇場」及中國時報系主辦的「補天」計劃,特別邀請美國「麵包傀儡劇團」的彼德.舒曼來台與學員做爲期二週的硏習,並共同製作《補天》一劇,企冀提供國內方興未艾的社區劇場可行的實踐模式之一。現在,大師身影已遠,《補天》也已展開全省巡迴;熱情逐漸沈澱之際,也許我們可以一起省思:他山之石究竟如何補天?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古典的創新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由中提琴到作曲:兩場狄恩音樂會
《動聽的敘情短詩》選取的文字顯示,作品的本質不在於將莎翁原作的戲劇衝突精簡呈現,而是藉著斷簡式隻字片語的對照,展現歐菲莉亞(Ophelia)與哈姆雷特不同的世界。若說狄恩的室內樂音樂會是他身為中提琴演奏家的心得展現,他在《動聽的敘情短詩》裡處理人聲的獨特方式,並將人聲溶入色彩豐富的樂團語法中,更是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