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怯於面對生命的不堪 《雷雨》、《米蒂亞》與無措的觀衆

四月在國家劇院先後上演了兩齣戲:曹禺的《雷雨》和日本蜷川劇場的《米蒂亞》,這兩齣戲其實有著相互疊映的關係,對用心的觀衆來說,也正是學習到現代劇場與古典悲劇如何交融的一個機會。但是,這兩齣戲同時都被許多台灣觀衆粗糙地認爲沒有可看性而丟到思維之外;這不僅是曹禺與蜷川的遺憾,更是台灣戲劇工作者的損失。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一支用對比激盪出的戲劇舞蹈 林原上的《一念萬年》

這齣「舞蹈戲劇」所使用的肢體語言反映了創作者欲融匯各類表演形式的企圖心。而取擷自日常生活的動作亦能與舞蹈等量齊觀,讓人細細品味。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有禪無禪,一念萬年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野心不小,問題亦多 從《萬里長城》看中國歌劇國際化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高歌低吟兩爲難 評中文歌劇《原野》

以燎原之勢燒過大陸及美國音樂界的中文歌劇《原野》,在台灣上演後,出乎意料地並沒有聽到一面倒的安可聲。是台灣觀衆的胃口被外國月亮慣壞?是作曲家金湘被盲目吹捧?還是中文歌劇太坎坷難行?也許《原野》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我們下一代的中文歌劇作曲家更向上一步的踏脚石。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假面與空席 從劉守曜《觀自在》展演談小劇場創作與轉型

在劇團先後解體、劇場成員離散的九〇年代初,劇場的再生也許正在由「個體戶」完成。劉守曜在「台北尊嚴」的展演,正面臨此項時代任務的考驗。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如何耕耘一個理想中的社區文化 從《武惡》談起

民心劇場秉持著「動手做文化」的理念,目前正推出第六齣戲。新戲《武惡》,展現了一個社區劇場的靱性與活力。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虐待或驚奇 大師作品發表會

對許多聽衆而言,「現代音樂」是「虐待耳朶」的代名詞。然而,只要經過溝通的努力,現代音樂不一定令人生畏。省交的「大師作品發表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PAR / 第7期 / 1993年05月號

古名伸/謝宗益舞蹈聯展的驚喜

儘管在人力、物力條件上頗多限制,古名伸及謝宗益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所演出的三個作品,爲觀衆帶來淸新盈懷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