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聯管的《一千零一夜》

陳瑞斌的鋼琴演奏氣力強勁,足與樂團抗衡;一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得浪漫激情。指揮呂紹嘉將《天方夜譚》由平實、緩和引領入暴雨狂雷的快速度、大對比,故事的敍述性在他的掌握中浮現而出。

PAR /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Our Town與《淡水小鎭》之間

今年三月果陀劇場推出改編自懷爾德Our Town的《淡水小鎭》。早在演出月餘前,隨著宣傳品(一幀五〇年代背景的劇照及感性文案)的四散,《淡》劇流溢出一股淡淡的鄕愁與期待。然而,落幕之後,鄕愁與議論交錯……本文係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敎授鍾明德與知名影評人黃建業的對談討論,從他們的談話中,可一窺《淡》劇所碰觸到文化殊異、改編劇本、導演風格的問題。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演」出戲劇史 從北京京劇團到當代傳奇

由流派藝術的高度發展,到劇場形式與敍事手法的革新,傳統戲曲跨出了艱難的一大步。我們從北京京劇團、中國京劇院與湖北漢劇團的演出,瀏覽了京劇由傳統到現代化的三個階段。而《樓蘭女》的搬演,在探索未來戲劇的可能性上,是否預示了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逆境?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歲末除舊覓新意 「雲門」、「太古踏」演出觀後

歲末天寒,舞蹈界頻頻出擊,舞碼似舊還新,內容則仍循著各自固有的軌跡前進。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樓蘭女何去何從?

《樓蘭女》改編希臘悲劇《米蒂亞》,不僅止於運用不同型態的劇場媒介,更進一步企圖呈現本質迥異的戲劇型態。然而,原劇對白的大量刪減,歌舞隊角色的混淆不淸,結局以地遁取代騎龍的象徵,在在削減了《米蒂亞》的多面與深沈。

PAR /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臨界點」的臨界點

《平方》是一個沒有動作的戲,演員的肢體、聲音不具指意性;然而,高度美感設計的服裝和道具,爲什麼不隨著其他劇場元素一起崩潰呢?「臨界點」從地球飛離,而《平方》會是它投入黑洞的臨界點嗎?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才子佳人總關情 我看《春香傳》的演出

《春香傳》雖是來自韓國的民間愛情故事,然其故事情節人物完全雷同於中國歷來的才子佳人故事,其中歷歷可見《西廂記》、《牆頭馬上》、《何文秀私訪》、《玉堂春》等科舉時代典型劇碼的影子。

PAR / 第8期 / 1993年06月號

《雷雨》中的困境

「……我一個人有罪,我先走錯了一步……都讓我一個人承擔吧……」似乎,從序幕開始,《雷雨》就在尋求一個悲劇的救贖;而在編導的詮釋下,也從序幕起落入重重錯置的困境。也許,周家大屋才是雷雨蒸熱的氛圍中,無可救贖的生命的「困」境。

PAR / 第5期 / 1993年03月號

失去輔翼的前衛表演 《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

正如「前衞」一詞現今顯示的歧義曖昧使文字工作者爲難,《一個少尉軍官和他的二十二道金牌》的演出形式也如它詭異的劇名一樣使所有「發微言以示大義」的工作難堪,而正是在這個詮釋的距離上,等同兩者在我們的文化座標裏有了被接受的可能,但是,這並不意謂它的新鮮具有聳動的威力……

PAR / 第11期 / 1993年09月號

各就各位? 《1993 .身體劇場表演祭》觀後

這場表演的三個劇團非常巧合地顯現台灣歷史的三個階段:傳統中國、日據時代、台灣現代。而他們的身體語言似乎也與此相呼應──節制、壓抑、錯亂。然而,小劇場對旣存的現實似乎渺無指涉;那麼,小劇場自我犧牲或反抗體制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