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從《冉冉紅塵》看電視歌仔戲重返舞台

歌仔戲進入電視媒體之後,從原來的舞台化身段轉爲面對三機的演出形式,因而歌仔戲藝術也產生相當大的改變。這次於國家劇院演出的葉靑歌仔戲《冉冉紅塵》,電視裏的演員再一次站上戲台,正好以他們自身印證媒體對傳統戲劇加諸的種種影響。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典雅甜美,稍嫌輕浮 評澳洲芭蕾《睡美人》

舞團的演出使對古典芭蕾失去信心的觀衆,想再一次回到古典的劇場,再一次證明了古典藝術的吸引人和存在價値。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壁畫.舞蹈.多媒體 關於「潔兮杰舞團」的首次展演

敦煌壁畫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寳藏,它爲我們保留了多采多姿的古代舞蹈形象。今天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使這些彩塑的「仙女們」再度「舞動」起來呢?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細聽上海民族樂團

緊接北京中央民族樂團之後到訪的上海民族樂團,不但締造成功的票房紀錄,其演奏節目亦「曲高和衆」,堪稱是國樂發展中,一個全面性的示範音樂會。然而,由於大陸經濟改革,一切向錢看的風氣使得大陸藝術發展遭逢困境,目前台灣已成爲國樂發展的新希望。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謝艾琳與台北愛樂

謝艾琳是一位年僅十六歲的亭亭少女,卻已獲得第一屆柴可夫斯基靑少年音樂比賽中的鋼琴首獎,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獎項。十月十日,謝艾琳與亨利.梅哲一老一少,在音樂廳共同登台,演出今年的「國慶音樂會」,曲目是莫札特的〈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

PAR /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現實」:雲門的無奈、困惑與調整

「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雲門舞集,是一個緣起於七〇年代台灣知識份子理想燃燒的夢──以文化創作喚醒民族靈魂。而今,雲門迤邐行來,走過二十個年頭之後的《九歌》,宣傳空前盛大,社會熱烈期待,而果然掌聲也不絕於耳──只是,觀衆似乎已不復《薪傳》時的激情;甚至還夾雜著一絲「今非昔比」的蒼涼和不忍。有心人不禁要問:雲門,何以致此呢!?

PAR /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荷葉婆娑,可遠觀而不能近賞? 談《九歌》

九百萬的《九歌》,憑藉文宣戰術成功及媒體全力支持,票房大捷,如同舞劇的終場意象:雲門之路,金光閃爍。但是,除了民族命運關懷的主題,除了華美壯濶的舞台設計,《九歌》的舞,究竟能帶給我們多少的感動呢?

PAR /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剛柔相濟的《九歌》

《九歌》五年的等待沒有白費,不只是舞者在藝術上成熟了,編舞家也能沈澱其構思,連台北的觀衆也變得更加有包容力和鑑賞力。

PAR /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如此這般地流浪

成軍三年的「流浪舞者工作群」,今年集合了前往紐約硏習舞蹈的編舞者、舞者,文建會舞蹈創作得獎者,和其他的舞蹈工作者,在國家劇院舉辦的秋季舞展中演出,推出五位編舞者的九個作品,呈現出多樣的風貌。

PAR /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近觀北京中央民族樂團

整團蒞台的北京中央民族樂團,其在台灣是做了一次成功的演出,從一天比一天好的票房中即可看出。只是做爲「國樂界」一份子,不能只欣喜於被炒成熱門新聞的假象,對於號稱中國氣勢最磅礴的國樂團此次傾全力演出,所顯現或隱含的各種問題及連帶的影響,不能不給予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