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如傾聽朋友訴情的小品 《手提箱女子的肖像》獨舞劇

《手提箱女子的肖像》不會是一個曠世的經典,卻是一個如朋友傾訴心情自傳式的雋永小品。而這個小品在偌大的劇院演出,拉遠了說的人及聽的人的距離,總覺得少了那一份傾訴的親密,卻多了一種塡不滿的空洞。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春天永遠不來 評「遊園驚夢──旦角的變奏」

郭曉華來自大陸,近十幾年來在港台兩地創作、生活,亦學習歐美現代舞,就節目單上所寫,她追求傳統與創新,探求東西方的融合。遺憾的是,除了隊形編排及舞台區位上看到一些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動作質地和表演方法並未看到太多融合創新的嘗試。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當芭蕾不是芭蕾時 評舞蹈空間舞團《終極芭蕾1995》

芭蕾對身體而言,有一套像古典音樂的記譜法,「舞蹈空間」舞團推出的最新作品:《終極芭蕾1995》,一方面將創作的觀點指涉出一顚覆芭蕾的意義,一方面又因古典音樂的大量介入,身體的表現陷進記譜法嚴諷的賦格裡,不得自拔。其呈現的尶����情境,是因爲編舞家沒有從身體的本質下手。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何謂中國女性的體驗? 郭曉華「旦角的變奏」感想

舞是一種身體文化,在身體「動」的原則之中,蘊藏著創作者的思想動機與文化背景。郭曉華在她的特殊文化背景之下,是透過什麼樣的思想動機來創作「旦角的變奏」的呢?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談起

演員鄭自忠的詩作《喃喃自語的島》全詩五四七〇字,它在「喃喃自語」這個文字意象上,和在臨界點劇場的這場演出中,機械化、反複性身體與聲音轟炸,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場身體、聲音、文字充塞的演出。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砌起一道音樂城牆 阿胥肯納吉鋼琴獨奏會

阿胥肯納吉幾近完美的音符呈現,卻在台下產生了褒貶不一的觀感。中場休息時,側聞身旁一群年輕觀衆如是說:「還是回家看賈霸率領NBA退休名星來台比賽的電視轉播吧!」問題何在?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語言的混沌與認同的困境 評金枝演社《潦過濁水溪》

《潦過濁水溪》所反映出的語言問題,似乎說明了台灣現代表演藝術過度仰賴演員個人的生活經驗,而較少來自有系統的訓練。

PAR /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新看一舞 崔莎.布朗的舞與結構

雖然崔莎的編舞構想來自對形式、結構等抽象的思考,但是作品完成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感動,卻遠遠超出抽象的表達。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自信、成熟與穩健 「台北越界舞團」觀後感

欣賞「台北越界」四位資深舞者的舞蹈,已不再是要評斷他們舞的好不好,對我,他們是二十年經驗與感覺的呈現。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十五貫》觀後

改編自崑劇的京劇《十五貫》,誠然有如崑、京拚盤,其中崑腔京影,評者一一剔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