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尋找一種音樂劇的新形式 看《西哈諾》的幾個角度
《西哈諾》使劇場藝術向音樂劇邁出了一大步,而其觸及到的許多問題──如音樂風格除了模仿百老匯外,有無其他可能?場景除了西洋歌劇的華麗風貌,有無其他做法?中文如何與音樂配合?音樂劇的劇場需要那些技術?演員如何加強培訓?──都値得我們回顧一一探討。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不是樂評,也是樂評! 從「關迺忠、閔惠芬與市國之星」談起
九月四日這場頗有「老鳳領新雛」意味的「關迺忠、閔惠芬與市國之星」演奏會,主辦單位的立意雖佳,也動用了一定的資源,但成效卻極爲有限,其關鍵處也就在於主辦單位對音樂會的設計始終無法眞正就一場演出的藝術層次、演出層次、及接受層面上詳加思考所致,而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於音樂界的問題。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從舞觀人性 觀賞《禁忌.禁忌》芭蕾演出
台北室內芭蕾今年年度公演同時展現旅德舞蹈家余能盛及國內新生代舞者蔣秋娥的作品,風格迥異,內容則環繞人世間的情慾。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革命尚未成功 川劇《潘金蓮》
號稱辛辣猛烈的四川潘金蓮,一方面背負著過於沈重的傳統包袱,一方面又沒來由的橫衝直撞,最後只給人一種血肉模糊的印象。魏明倫的翻案文章,或因他主觀認知(複雜細微的人性刻劃),或因客觀環境的限制(激進的女權思想尚未萌芽),可以說只翻了一半。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自由的理想主義者 模斯.康寧漢舞團來台演出
五〇年代被稱爲「荒謬舞者」的康寧漢,在今日的舞壇上已不具有荒謬的特質,他以行動證實了舞蹈創作可由觀念的設定做爲創作的出發點。他所掀起的創新熱潮深遠地影響著每位當代的舞者。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永遠的純粹主義者 康寧漢舞團的藝術理念
不少人將模斯.康寧漢歸爲後現代的舞蹈家,這是相當簡便的一種分類法。其實康寧漢在創作本質的精神上,他從來都屬於現代的純粹主義者。後現代藝術家於他而言,顯然欠缺了審愼和執著的原則。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一場解析不淸的演出 《高解像爵士音樂舞》的解讀
爵士舞是一種熱力奔放的舞蹈形式。不過在編舞者馮念慈搭配Ornette Coleman快速飛轉音樂的重新詮釋之下,不僅觀衆被混淆,連舞者(包括編舞者)也似乎無法精確地掌握。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夜總會式的歌舞表演 《高解像爵士音樂舞》的觀感
在國內現代舞團中,最具現代感、最富娛樂性與實驗性的,首推舞蹈空間舞團。今年該舞團在第二屆皇冠藝術節裡由馮念慈所編作的《高解像爵士音樂舞》則是典型的傾向娛樂性,企圖將芭蕾、現代、拉丁、踢踏等各類各式的舞透過綿延的爵士樂重組並爵士化。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實驗性十足的創作 《孕味十足》的聯想
《孕味十足》是一場實驗性極強的演出,兩位主要的編舞者可說盡全力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包括編舞的技巧、動作的種類、聲音的運用,舞者的性別與定位等等,只是這種多焦式的實驗可能給觀賞者帶來適應上的困難,但無論如何,舞者與編舞者的努力與成績是値得喝采的。
PAR /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懸絲傀儡 《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
無論是「上崑」的傳統潘金蓮或「復興」的新編潘金蓮,編劇者無意間其實都表達了一個事實:世間所謂的「紅杏出牆」或「不倫之戀」,其後果全由女性承擔。承受閒言閒語的是她,下手鴆毒的也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