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導與演勝乎於編 京劇《十五貫》

開場沒多久,便當著觀衆的面,不下幕換起景來了,這樣的處理手法,帶給觀衆一陣驚喜。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眞誠的自我剖白 評「九月的對話」

「九月的對話」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不是作品形式的獨創性或是主題的煽動性,而是楊銘隆與蘇安莉那不溫不慍的動作質感與不造作、不激動又暢快的雙人舞。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 《意外死亡(非常意外!)》觀後感

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從廣泛的取材範圍到精簡的舞台設計,都有突破狹窄格局的貢獻。金士傑演而優則編劇,編而優則導,《意外死亡(非常意外!)》是他首度導別人編的劇本,成果斐然。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歌劇新視聽時代 從導演的手法看《阿依達》

在國外,欣賞歌劇演出早已從聽歌劇跨入有視聽享受的看歌劇了。唱得好應該是「基本配備」,眞正該欣賞的是指揮、導演與視覺設計上的「新意」。這次《阿依達》第二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我們該關心一下:與前一次製作不同之處?詮釋手法可有新意?主事者在歌劇製作能力上是否較前次精進些?……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歡樂溢劇場,笑聲盈滿座! 評果陀劇場的《完全幸福手册》

「從觀衆的反應可以看得出來,喜劇仍然是擁抱觀衆的票房靈藥。」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

由美國導演執導、京劇演員在戶外演出的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雖已落幕,由它所引起的「傳統」與「創新」如何能在劇場內取得適當平衡的問題,至今仍在京劇界、劇場界引起討論。作者以觀衆的立場,提出了有趣的觀察。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都是當兵惹的禍》劇評

「綠光」的《都是當兵惹的禍》向元雜劇取材,大量運用、轉化京劇的表演程式,爲「中國歌舞劇」指出可行的方向。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