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破浪落土起大幕 後花園的劇場園丁們
在台北討論藝文團隊生存問題的場域,總是讓其他區域的藝術工作者感覺「跑錯地方」,因為台北之外的文化生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這次我們將焦點轉到位於東岸的花蓮,這裡除了有美麗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外,也有愛好現代劇場藝術的團隊在此扎根,雖然不多,但也以多樣形式推廣藝術、發表創作,為後山打造豐富的藝術風景。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在世界的舞台 插上東亞舞蹈大旗
每年一月正是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年會在紐約舉辦的時節,與此同時舉辦的「東亞當代舞蹈展」,正是乘此機會向全美藝術經紀人推介東亞舞蹈的一扇窗口!舞展負責人為紐約日本協會藝術總監塩谷陽子,她每年挑選來自台日韓三國的年輕舞蹈團體,來紐約展現自己的創作。本刊趁此機會專訪塩谷女士,一談「東亞當代舞蹈展」的策展想法與她對東亞舞蹈打開國際市場可能性的觀察。
PAR /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
去年底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條文中,明言:「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這裡的「康樂場所」當然也也包含了表演場館,而其中給予優待所衍生出來的座位成本,由誰來負擔?表演場館將如何因應?在演出座位與成本一個蘿蔔尚未滿一個坑的生態實情下,表演團隊是否又再被剝了一層皮?
PAR /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映現當下生態? 活絡產業氣氛?
「得獎的是……」當獎項揭曉,鎂光燈亮起,所帶動的是什麼呢?在政府高舉「文創產業」大纛的此時,設置表演藝術獎項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除了肯定與光環,這中間所串起的連動效應,包括反映創作趨勢、活絡「產業」氣氛、打造藝術明星等等,似乎都是大家所期許的「可能的未來」……
PAR /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教育+學術+演出 打造新品種藝文交流
由北京、台北、倫敦的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機構聯合舉辦的「跨藝計畫」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與地點在北京舞蹈學院。這個活動含括了舞蹈學院的學術研究、教育過程,創作演出更是重要的載體和成果展現,但真正的意義,落實在來自三個地區的人馬合作上述三項活動時的交流互動。過程中不無扞格與磨合,但也看到在共同工作下開啟的創作與身體可能性。
PAR /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不可小覷的舞蹈影像新勢力
由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舉辦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是華人地區第一個國際舞蹈影像節,到去年已經舉辦至第五屆,並在去年十二月初隨「香港週」來台展演放映。該節活動分國際影片邀演、本地與國際創作者的委約創作、一分鐘跳格競賽三大項目,而透過後兩者,也鼓勵了許多創作者投身舞蹈影像領域,讓更多午到作品被世人看見。
PAR /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兩岸崑聲啼不盡 清曲已過萬重山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PAR /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環保之後 二胡不再蒼涼?
基於「合奏」需要改變胡琴的音色、音量,基於「環保」必須改用PET膜,看來皆有其需要,但是當結果是——「音質純淨度提高」、「音色個性也減弱了」,「然用在合奏中,這種特點,使其群體的音色易於控制和統一」,這就得多加考慮了,因為它更動了原本與胡琴音色個性合一的情緒感受,減低它的憂鬱悲怨,代之以全然相反的明亮純淨。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PAR /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台灣好聲音 壯遊啟程!
自二○一○年在廣東的「亞洲音樂節」首度登「陸」之後,NSO在今年十一月初,續以「台灣愛樂」為名,進行了一次創團廿六年來最大規模的東北亞巡迴。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為期十天的巡迴跨越兩國,依序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及日本的東京此四個城市留下足跡。此行不但引起中國樂壇的關切與討論,也是呂紹嘉第一次率團到兩岸以外的地區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