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葉肇鑫 不小心做了件大事的外行人
外界稱葉肇鑫為「曲友」,但與其說是迷戀崑曲的「票友」,不如說是崑曲的朋友更為恰當,「我很少看崑曲,甚至還會打瞌睡。」葉肇鑫不諱言,把家當投入「說戲」,並非愛戲,而是一種對歷史的責任感。回首來時路,葉肇鑫這才發覺:「一不小心做了件大事。」他說:「歷史需要我們留下一個腳印,我們就要把這一步走好。」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千年古鎮 化身現代劇場平台
經過三年的籌辦,首屆「烏鎮戲劇節」在五月九日展開,至十九日落幕。主辦單位在烏鎮這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古鎮,建構起六個劇場空間,以「國際邀演」、「青年競演」、「古鎮嘉年華」三種模式,讓參與者浸潤在處處是劇場的氛圍中。而透過「小鎮對話」的十二場戲劇大師的公開對談,讓與會的戲劇工作者深度交流、激盪,其中可能產生的「化學作用」,是否會在未來開花結果,令人期待!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商業?藝術? 何為「創作上的背叛」
烏鎮戲劇節以封閉且獨立的空間特性,安排了十二場座談,營造了一種獨特的氛圍,企圖能引發無形的力量,對全球的戲劇界產生影響。 在本次對談中,雖然談到的只是美國劇場現況,但是回到台灣劇場生態面來看,關於政府補助機制的未來與困境、定幕劇商演模式的利弊,都可以從其中瞧出端倪。而對中國目前正急速發展的戲劇市場來說,中央所應扮演的角色,市場上白領劇、解壓劇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也都隱隱指出部分癥結所在。 當然,藉著各個成功的藝術家現身說法,指出如何在面對劇場生態與藝術創作時的理念,更是本次對談的重點。本刊特地摘錄對談重點內容,以饗讀者。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浴火重生後的優雅——烏鎮
名列江南六大古鎮的烏鎮,在一九九九年的一場大火後,找到了重生的契機!經修復的古鎮被用心營造成如古畫般的旅遊園區。經營者採全面控管模式,原居民被請回經營商店、民宿,在那兒沒有中國一般旅遊區入夜後的喧嘩煩囂,寧靜一如亙古的傳奇。
PAR /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誠實記錄下時代的觀點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於五月初進行決選評審,並邀請國際決選評審舉辦專業講座。由評審之一的國際劇評人協會秘書長米歇爾.費斯(Michel Vaïs)主講的「劇場評論的準則—從職業道德和工作原則談起」,現場並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資深劇評人耿一偉與「表演藝術評論台」台長、資深劇評人紀慧玲與談。本刊特地整理講座重要內容,以饗關心國內劇評發展的讀者。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沉潛年代 閃現洶湧暗潮
二○一二年的舞蹈表現,相較於前一年在演出形式與規模上的企圖,可說是走進了休養生息、內觀自省的階段。但不少創作者也在這樣的潮流中呈現了對自己意義非凡的作品。而南台灣也因表演空間的增多,更有新團隊的加入,讓南部的舞蹈氣象熱鬧滾滾!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PAR /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葉亞苾:這是一支反映編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PAR /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文化部新聞最吸睛 紙風車「第二哩路」受矚目
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年鑑》十大新聞票選於日前截止揭曉,分別由年鑑編輯委員與網友票選出來的十大表演藝術相關新聞,其中有八則一致,表示專家學者與大眾的關注焦點差異不大。其中文化部的成立與龍應台擔任首任部長,無疑是最重要的文化新聞,拔得頭籌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