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與「偶」同行 嬉遊波蘭劇場 波蘭劇場紀行

去年年底,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應波蘭科哈諾夫斯基羅登市立大眾劇院之邀,造訪波蘭三個月,編導演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偶戲《夜鶯》。這次獨特的工作經驗,讓她有機會認識波蘭的劇院經營現況,與偶戲發展情形,同時也跟波蘭劇場界分享的自己的偶戲創作心得與成果。透過本文,鄭嘉音也與本刊讀者分享她在波蘭劇場的所見所聞。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Fraszka偶劇場 無獨有偶《夜鶯》啼唱

二○一三年底,在國光劇團鍾寶善團長的引薦下,我應羅登大眾劇院之邀到波蘭導戲,對我個人而言是當然是莫大的鼓舞,但當我知道對方希望無獨有偶將設計製作好的戲偶帶過去時,更令人無比興奮雀躍,因為這代表著台灣的偶戲竟然受到了歐洲國家的肯定。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迎向網路時代 藝評人依然「專業」嗎? 記2014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第廿七屆大會(北京)

「國際戲劇評論家協會」兩年一度的年會,於十月十五至廿日在北京舉行,因應平面媒體的萎縮與網路時代的來臨,此次年會的主題即為「一個新世界:網際網路時代的專業評論」,探討網路時代提出對藝評的種種挑戰,藝評人如何兼顧評論專業及與公眾溝通,並拓展評論的影響力。

PAR /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下一站,暫停!? 從十方樂集、TC音樂節劃下休止符談起

近期兩個音樂圈消息震撼了樂迷——“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宣布下一屆停演!台灣現代音樂堡壘的「十方樂集」宣布轉型縮編!兩個分別經營十年與數十年的優秀音樂活動與團隊,為什麼在這個時刻選擇暫停?探究其中因由:重視物質更勝心靈的藝文土壤難種新果實,資源短缺也難挹注其生存;而在高倡文創產業的今天,藝術一窩蜂往通俗與同質性走的情況,也逐漸犧牲了前瞻性與獨特性的空間,這些現況,似乎也是聲聲警鐘,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錢井」擊垮「前景」 大小樂團何去從? 世界各地音樂團體的危機與未來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從親民起步 打造國際未來 側記「2014衛武營玩藝節」

從十月上旬在高雄起跑的2014衛武營玩藝節,內容除了有精采的國內外演出,也有不時在衛武營園區中發生的各種藝術活動,誘引大大小小的民眾參與與感動。而持續之前台北華山藝術生活節的國際鏈結策畫,此次更以三個場地來讓團隊展現更多可能,讓國際策展人看見。藝術,於是從在地起跑,親近人心,進而被世界看見,這是一個亟待表演藝術界同心攜手前進的美好未來……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如何為孩子的未來點亮藝術的燈? 「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現在與未來」座談摘要

台灣的兒童表演藝術演出發展多年,成果豐碩,蓬勃時期團隊眾多,演出票房場場滿座;不過近年來因為景氣不佳,導致親子表演市場的萎縮,而在創意方面,也令人期待能有更新穎的展現。相對於臺北兒童藝術節所引進的多樣化國際演出,國內團隊在經營與創意耕耘上,面臨什麼困難?期待什麼改變環境的可能?本刊與臺北兒童藝術節合作,邀請國內團隊、學者、劇評人齊聚一堂,交流對當前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看法,並對當下的環境,交換意見提供建言。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用藝術打造一把通行世界的鑰匙 專訪文化部長龍應台談「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

龍應台部長認為,台灣在面臨政治困境重重、軍事外交不足、經濟布局有限的狀況下,更應以文化為外交前導,使藝術成為一把他國無法拒絕的鑰匙,打開國際的交流之門。於是文化部積極規劃「表演藝術海外播種計畫」,在內強健環境與團隊體質、培育優秀人才,對外則透過參與藝術節與藝術家駐村,以及台灣品牌團隊「母雞帶小雞」的效應,讓台灣的表演藝術與國際接軌,通行無阻。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開創先鋒 打造全民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專訪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陳國慈

曾經擔當許多次「第一」的衝刺角色,陳國慈再次被賦予重任,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第一任董事長。任重而道遠的她,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典章制度,為旗下三館未來的順暢運作與合作無間奠定基礎。她感謝文化部在中心籌備階段對體制的轉型與接軌做了完善的安排、並邀集一群優質的董監事成員;更欣然中心有三位優秀藝術總監——李惠美、王文儀、簡文彬。她期待未來:「我們從這裡出發,希望將來讓全台灣,無論在各個角落的觀眾,全部進到三個場館來欣賞表演!」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看見劇場生死的瞬間 《觸身.實境》 展演儀式劇場幕後的物與人

無垢的作品被稱為儀式劇場,雖說是呈現幕後準備工作,開場的擺設卻同樣如一場祭儀,走入的舞者也如同進行儀式般莊重。如今有多少儀式或儀式的準備工作還這般莊重呢?在一切輕便化、形式化甚至娛樂化的現代社會,或許反而是無垢這樣的團體真正承接了儀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