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書本一打開、故事掉出來 竹圍工作室駐村藝術作品《陽光書》的跨文化版圖
美國馬布礦場劇團藝術總監Terry O’Reilly(中文名易光海),因緣際會來台進行台灣原住民祭儀研究,並將心得寫成《陽光書》,首先在寶藏巖以讀劇方式呈現,今年則移至竹圍工作室進行三週的進展,多了數位意象的呈現、聲音敘事與走位場景的具體化。這個計畫值得注意的並非只有演出的形式與手法有多麼創新或令人驚豔,更在於創作者的視野——異文化合作者從彼此找到新的觀點,因而能對表演藝術與台灣的觀眾形成久遠的影響,使得展演並非曇花一現的交會,而是歷久彌新的養分。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台、馬、泰舞蹈名家 從傳統中淬新生 側記「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
去年底於臺北藝術大學舉辦的「傳統的超越※老靈魂新聲音—亞太當代舞蹈大師講座及工作坊」,邀到三位舞蹈大師——泰國的Pichet Klunchun、馬來西亞的Ramli Ibrahim與台灣的林麗珍,舉行大師講座與工作坊,並同台座談,分享各自在傳統與當代之間,自省並以身體實踐的創作歷程。而無論「傳統」指涉的是土地記憶、既有結構或者集體意識,對於在地脈絡的尊重與理解,是三位舞蹈大師一致的態度。
PAR /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劇場始終是絕望之地,讓人習慣告別 王墨林《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上海紀行
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屆「PSA│實驗表演:聚裂(ReActor)」之邀,劇場導演王墨林與黑名單工作室合作展演了《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曾宣告《長夜漫漫路迢迢》二○一五年演出是王墨林個人的台灣戲劇封箱作,這次的《哈》劇則是一次去中心化的創造過程,多位藝術家走入「不確定」的現場,互相穿透,深入內在。倘若《長夜》是王墨林告別戲劇的手勢,《哈機》也許是回歸的手勢,回歸「遂行性」作為台灣小劇場與行為藝術交匯的身體行動能源,回歸身體氣象館創立的一九九一年,回歸前語言的官能,也回歸解嚴。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不只打開大門 更以藝術擁抱群眾 側記衛武營玩藝節「眾人的藝術中心」專題講座
高雄衛武營國家文化藝術中心於十月下旬的衛武營玩藝節期間,舉辦了「眾人的藝術中心」國際論壇暨專業藝術管理工作坊,其中邀得數位英、法等國的場館藝術總監,分享他們在「藝術與教育」與「藝術創作」兩面向的工作經驗。本文側記倫敦「南岸藝術中心」副藝術總監珊恩.麥克雷納與法國南特表演藝術中心的le lieu unique藝術總監巴提克.基格的講座,分享他們在政府政策的鼓勵與支援下,如何以多元豐富的藝術活動,讓藝術深入民眾的生活。
PAR /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從解構到結構 從詰問到試答 側記第四屆朱䴉國際藝術節「一桌二椅」
由香港「文化教父」、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榮念曾策劃的「一桌二椅」相關活動,從一九七九年迄今走過兩岸走過亞洲其他角落,從二○一二年起與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合作,名為「朱䴉國際藝術節」。今年於十月下旬在南京舉行,活動包含系列亞太傳統藝術座談,以崑劇藝術為主、與現代劇場導演激盪的「一桌二椅」演出,與兩天跨界、跨文化與跨性別表演座談會。這一系列活動,形成一個持續對話的平台,提問,試答,拋接,思索……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從「傳統」照見彼此 探討網路時代的劇評未來 台、德劇評人交流座談側記
台灣與德國,近幾年來在戲劇上的交流頻繁,這次更有德國資深劇評人約爾根.貝爾格應邀訪台,並與四位台灣劇評人紀慧玲、傅裕惠、郭亮廷、吳思鋒共聚,對兩國的評論專業養成、劇評傳統影響,與應對網路時代評論的方式,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PAR /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承載歷史放眼未來 建構亞洲文化樞紐 韓國光州亞洲文化中心正式啟幕
號稱韓國史上最大的文化建設——光州亞洲藝術中心,經過了五年構思策劃、七年的動工興建,終於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對外開放,並以自九月四日至廿一日舉辦的「亞洲文化中心劇場開幕季」活動宣告揭幕。這個承載了歷史記憶與未來視野的藝術中心,所著眼的不只是韓國,更自許成為亞洲文化的樞紐,透過四大核心價值與五大設施,全面關照典藏過去與創造未來的各種面向。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點亮那照見內在深處的燈 側記兩個葛羅托斯基相關工作坊
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小劇場,因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引入,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訓練方法成為當時演員訓練的顯學之一,迄今仍有多個團隊與個人循此脈絡而行。今夏,陳偉誠與劉若瑀的優人神鼓均舉辦葛氏相關工作坊,後者更邀到葛氏嫡傳弟子湯瑪士.理查茲,帶領「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團隊來台進行。兩者工作坊異曲同工,透過肢體或歌唱,帶領成員打開探尋自我內在的路徑……
PAR /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專訪「葛羅托斯基與理查茲研究中心」總監 湯姆士.理查茲 真正學會先人教導 才能帶著智慧前進
出身藝術家庭的理查茲,芭蕾、現代舞、古典樂或爵士樂等雖然學習,但對他而言,都像一個又一個的盒子,必須去適應盒子的形狀。直到遇到葛羅托斯基,黑白混血、一直找不到認同的他,才「在一個來自波蘭、蓄著大鬍子的老人身上」,遇見了非洲的家鄉。因為葛氏在他身上看見「有機性的萌芽」,從此他成為葛氏的嫡傳弟子,而他也在葛氏離世之後,繼續帶領成員探索先人的智慧,他說:「與葛羅托斯基工作的經驗,是我作為一個人的核心,也是身為表演者的核心。」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隨著歌劇院的開始去改變 訪臺中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準藝術總監王文儀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