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跟著巨人 讓雋永走入生活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PAR /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讓藝術萌芽 與觀眾對話 李惠美與克里斯汀.赫佐 兩位台法場館藝術總監的對談
六月中旬正是台新藝術獎最後的決選時刻,曾數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應邀以法國蒙彼里耶國家舞蹈劇場總監的身分,來台擔任台新藝術獎的決選評審。趁此機會,本刊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邀請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與赫佐對談,分享場館經營、培育藝術家的經驗與想法,並對當前編舞家的創作提出觀察與建言。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全國創舉 臺南文化中心首設藝術總監 編舞家余能盛出任 打造長遠未來與國際視野
去年歡慶而立的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六月宣布聘任旅歐編舞家余能盛擔任首任藝術總監,開了台灣地方文化中心設置藝術總監的先河。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我們希望台南是國內外表演團隊到南部演出的首選,因而需要一個有國際視野、專業劇院經營實務的藝術家協助。」余能盛在歐陸累積的厚實劇院經驗讓他成為不二人選,他希望臺南文化中心未來有專屬樂團與舞團,如此才能厚植累積自製節目能力,「才能種下自己的根苗」。
PAR /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百老匯票房慶豐收 非主流題材音樂劇擁大獎 側記2015東尼獎
紐約的劇場盛事——東尼獎於六月七日舉行頒獎典禮,最後由題材「非主流」的《太平之家》抱走最大獎「最佳新音樂劇」和「最佳導演」,成為黑馬大贏家。今年的百老匯在商業票房上非常成功,賣出的票數與收入都創歷史紀錄,市場成功的狀態下,不吝於鼓勵藝術性作品,把大獎頒給較小眾題材的《太平之家》,而非由知名編舞家惠爾頓執導、題材較通俗的《花都舞影》奪冠。
PAR /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設定核心目標 早早暖身才能啟動「藝」能 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總監安東尼.薩金特經營經驗分享
對台灣的表演空間而言,未來幾年將是「收成年」!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臺北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場館陸續完工開幕,人們期許能發揮漩渦效應,帶動台灣的藝文能量,但這些場地同時也面對節目、市場、行銷、人力等問題。值此關鍵時刻,臺北市文化局特邀英國蓋茨黑德音樂中心(Sage Gateshead)總監安東尼.薩金特(Anthony Sargent),借鏡他十五年來成功將一個默默無名的工業城鎮,轉型為藝文之都的經驗,從前期籌備到正式營運,檢視新場館如何串聯天時地利順暢上軌,漂亮起幕登場。
PAR /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穿越時空絲路的「無垢」 從日本看無垢舞蹈劇場《觀》的文化版圖
台灣編舞家林麗珍應日本靜岡藝術劇場之邀,在五月初的「富士世界演劇藝術節」中在日本首演舞劇《觀》。舞者塗白的身體,緩慢的動作,讓日本觀眾與評論人聯想到「舞踏」,但舞評人石井達朗則認為《觀》屬於美麗的身體跳美麗的舞,與舞踏的美學不同;緩慢的低重心步行,則與日本傳統的身體性有著遠親的關係。他指出,《觀》的屬性曖昧,超脫了祭祀空間和理論解釋,卻可以共享時間和空間,從中感受生命循環,在無限中任思緒奔馳。
PAR /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文創啊文創,劇場人創作之外的最大挑戰? 從文創園區旁被驅逐的劇場空間說起
日前驚傳,在松山文創園區旁經營五年的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因房租飆漲,被迫在三月底熄燈另覓去處,這件事不禁令人納悶:為何在標榜文創產業的地域,卻連一處劇場空間都經營不下去?曾讓許多國家在世界發光的「文創」一詞,不知為何卻在台灣成了排擠創作者的惡夢,財團的生財妙方;而「文創園區」迄今也無法提供堪用的劇場,劇團仍要自己想辦法架燈、架觀眾席……這一切,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
PAR /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愛藝術家 相信觀眾 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談劇場經營
趁著去年底來台演出《小刀小姐深情酒館》,身兼多重身分的亞維儂藝術節總監歐利維耶.畢,也應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之邀,舉辦「法國製造──場館經營及創作人才培育經驗分享」座談會,與台灣劇場人分享他的劇場經營經驗與想法。 歐利維耶.畢表示身為藝術節與劇院總監,他堅持「愛藝術家、相信觀眾」,與觀眾建立關係永遠是必須思考的問題;他提出「相信觀眾」的論點,強調要以信仰宗教的態度相信觀眾,以觀眾為羅盤,因為「觀眾是聰明的」。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文青夢魂體 「河左岸」劇場美學的形塑與再現
創立於一九八五年、被歸屬於「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河左岸劇團」,在卅周年前夕,舉辦了「河左岸30」系列活動,包含論壇、影像展,及作品《星之暗湧2014》與《彎曲海岸長著一棵綠橡樹》的復刻演出。回望這個由非戲劇科班文青們所組成的劇團,卻透過身體,「形塑出台灣人被壓抑的身體圖像」,而從青春轉為中年,唯一不變的是主體總是不斷地透過記憶、意識、幽魂、夢境,間接而折曲地,繞射或折射而現。
PAR /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由真實所建構的劇場 是怎樣的「真實」? 克里斯多夫.萊普奇「當代紀錄劇場」講座側記
應臺北藝術節之邀,現任奧地利薩爾茲堡大學(Universität Mozarteum Salzburg)導表演系教授的克里斯多夫.萊普奇(Christoph Lepschy)來到台北與劇團進行交流,並在臺灣藝術大學及臺北藝術大學針對「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進行兩場演講,介紹這一波自九○年代起以德國為發展中心的當代劇場創作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