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追蹤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為變動中的社會 找到新的敘事 訪柏林高爾基劇院藝術總監彥斯.希列
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是柏林公立劇院中最小而美的一個,但在聯合藝術總監雪敏.朗侯夫與彥斯.希列的經營下,因為創作上著力於反映現實,關注並揭露種種社會問題,兩人接任迄今不到四年,成果備受肯定。藝術總監彥斯.希列說:「一座市立劇場的任務,是去處理自己城市的現實和本質。……劇場是社會自我投射的公共空間,政治的關聯性因此比過去還重要。我們是誰?我們想要成為誰?這些是我們一再問的問題。」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熱鬧不輸亞維儂 大師川流的戲劇小城 羅馬尼亞「2016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錫比烏,是人口只有十七萬的小城,但卻自一九九四年起舉辦「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年年招待來自各國的劇場藝術家與觀眾,更在二○○七年成為羅馬尼亞第一個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地點,其蓬勃成功的藝術節居功厥偉。今年的活動在六月中旬舉行,包括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瑞士導演瑪塔勒、好萊塢影星兼導演提姆.羅賓斯、比利時導演盧克.帕西瓦爾皆來共襄盛舉。
PAR /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PAR /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篳路藍縷為藝術家鋪路,未來鋪向何方? 國藝會「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側記
以補助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面相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迄今已經廿年了,正逢成年大禮,也是檢視其過往成績、思索未來可能的關鍵時刻。日前透過舉辦「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多位藝術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共聚一堂,交流對國藝會的觀察與期許,關注這個以「臂距原則」創立、以六十億孳息扶育台灣藝術文化的重要組織,如何迎向下一個廿年。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學音樂,可以做更多! 音樂科系多元規劃 接軌社會不用怕
開拓學生視野、解決就業問題,讓學生知道除了演奏、教學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是近年來許多大學音樂科系紛紛著重的重點。多所大學音樂科系納入流行音樂、爵士樂課程,課程規劃更拓及音樂相關產業種種環節,甚至結合產業界提供實習實作機會,讓音樂學子能夠順利提早與社會接軌,學用得以銜接,以豐富音樂學養開拓自己未來。
PAR /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編舞家馬茲.艾克獲殊榮 歐洲劇場激盪互見 側記第十五屆「歐洲劇場獎」
第十五屆的「歐洲劇場獎」於四月中在羅馬尼亞的克拉約瓦舉行,這次的得主是瑞典資深編舞家馬茲.艾克,除了頒獎與得獎者的作品呈現,主辦單位也規劃有研討會讓相關的藝術工作者進行深度分析與對話。另也頒發「劇場實界獎」讚揚藝術家的新穎性格與原創能力,本屆獲獎的導演有匈牙利的菲科.峇朵、德國的安德烈.克里根堡和法國的喬埃.波默拉等。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豈止是權益之爭? 關於台中國家歌劇院爭議
三月十六日三位台中立委與文化部、台中國家歌劇院營運小組與台中市政府協調回饋地方方案的內容,引發不少爭議,更激起許多文化界的討論。著眼點從票價優惠誰買單到表演藝術營運專業的不保,讓多位文化界領袖級人物也跳出來表達意見,這次的爭議,突顯台灣社會,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針對文化力培植、藝術推廣、場館經營等,概念上仍處草莽階段,距成熟之路還有一段距離。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誰的城市? 誰的舞蹈博物館? 從一場編舞家與策展人的對談說起
舞蹈的遺產是什麼?表演怎麼收藏?舞蹈怎麼展示?三月下旬,法國雷恩國立編舞中心藝術總監、編舞家波赫士.夏瑪茲首度訪台,帶著在其「舞蹈博物館」創作概念下產生的《吃》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演出,並與二○一六台北雙年展策展人柯琳.狄瑟涵進行對談。透過對談,兩人討論舞蹈於博物館等公共空間體制的意義,身體如何刺激觀者思考空間的公共性,「舞蹈博物館」如何「收藏」舞蹈……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讓泳池變舞池 讓藝術在社區萌芽 台北試演場開門 「希望舞池」演出與社區互動
自三月開始營運的「台北試演場」,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籌備處主任王孟超的策劃下,不僅活用了閒置空間,也讓台北終於有了可以將舞台布景等比例搭建試演的排練場。除了硬體,他更期待以此為據點,與社區展開互動。開幕當天,王孟超規畫了「希望舞池」的演出,由資深舞者暨編舞家吳義芳帶領四位年輕編舞家楊乃璇、董怡芬、余彥芳、陳彥斌,讓泳池變舞池,觀者舞者一同敞泳。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信?不信?這是個問題 莎劇作者身分之謎
由電影導演羅蘭.艾默瑞奇於二○一一年推出的《莎士比亞的秘密》一片,因劇情設定為那些偉大的「莎劇」其實都不是莎士比亞本人所寫,作者其實另有其人,不論故事是虛是實,都引起現實「莎學」界的緊張,也把正統派與懷疑派的長年爭論搬上檯面,原來長期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莎劇作者的身分,其中還包含了名作家狄更斯、馬克.吐溫等,但這方面的聲音一直被壓抑。到底是不是「莎士比亞」寫了「莎劇」,To be-lieve, or not be-lieve. That is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