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韋恩.麥奎格 引領科技與身體的對話 《動覺試驗場》 難以捉摸的動能軌跡

英國當紅編舞家韋恩.麥奎格首度帶領他的「隨機現代舞團」訪台,演出二○○九年最新作品《動覺試驗場》。麥奎格作品以詭異身體語言著稱,抽動的四肢與不合常理的伸展動作,其作品散發一股崩解、騷動的氛圍,冷調疏離的場景,和不帶情緒精準執行的動作。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竄流於血液中的烈焰 從佛朗明哥舞蹈看安達魯西亞的多元文化

今年的新舞風,邀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新世代——年僅十三歲的天才舞者艾伊歐(El Yiyo)。出身於吉普賽家庭,從小隨父親叔伯學習正統佛朗明哥,年僅八歲就以首席舞者之姿登台的他,以熟練的技巧舞出純真、奔放的能量。艾伊歐身上的佛朗明哥血液淵源久遠,可上溯至十五世紀,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多元文化下醞釀成形,也隨著西班牙的殖民歷史遠颺新大陸,甚而流播全世界……。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不只有音樂 各團走入人群抗低迷 減票價、減場次 精算效益回饋樂迷

金融風暴掀起的寒風愈演愈烈,擋不住的企業像骨牌一樣連環倒下。排在生存需求末端的表演藝術界也紛紛傳來噩耗。義大利維洛納露天競技場瀕臨破產,波修瓦大劇院被迫取消出訪,連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華盛頓國家歌劇院、洛杉磯歌劇院這些顯赫的團體也陸續公布裁員、減薪、取消場次、暫停製作等消息,著名演奏家演出機會大幅銳減,連重量級的男高音多明哥都備感威脅。回頭看看台灣,團體也是一片哀戚、士氣低迷,在票房慘澹下,音樂團隊將想出什麼樣的奇招,拉起防護線來抵禦寒冬?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正視市場需求 讓劇場更靠近觀眾一點 化危機為契機 不景氣中更見超人氣

衰退的經濟態勢,迫使表演藝術重新思考作品與社會的關係;如何以更健康成熟的心態面對市場,不僅成了表演藝術界面對景氣寒冬的對策,更是嘗試轉型產業化的關鍵。這或許是這波不景氣給表演藝術工作者最大的啟示。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向來都是「舞蹈冬天」 計畫照走咬牙苦撐

政府補助略添小補  樽節經費減少上台人數 今年雖臨景氣寒冬,對向來經費收入的不充裕的舞蹈團體來說,也就是比平日更冷一些的「嚴冬」,依然是要咬牙撐過。已排定的演出推廣等等計畫不更動,還好有比往年充裕的扶植團隊補助略添綿薄之力,在企業補助縮減的狀況下,舞蹈團隊加碼致力於省錢的部落格行銷,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進場看舞,持續為舞蹈扎根。

PAR /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從主題詮釋到形式實踐上的顛覆 當代傳奇《樓蘭女》 希臘悲劇的京戲變裝

從《米蒂亞》到《樓蘭女》,驚世駭俗的題材在今日看來聳動不再,超越時代背景的人性刻劃,倒是放諸四海皆準;從戲曲表演體系出發,卻拋下了京劇的鑼鼓和聲腔,擺脫了程式化的唱唸做打,二十一世紀的《米蒂亞》顛覆性格仍在,只是從「主題」的詮釋轉換到了「形式」的實踐上。  

PAR /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

若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趨勢兩端, 那麼,國內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 反觀世界劇場潮流,經典改編卻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提醒我們去發現「經典改編」的魅力所在!  

PAR /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一條演化的不歸路

我不認為去年的表演界特別「跨界」、「混種」,只是「蛻變」腳步加快、加大。它承襲現代劇場界一貫的前進腳步和方向,只是「截彎取直」的革命舉措較多,引人注意而已。蛻變加快的原因,我認為有三:特定團體的推動、技術的進步、劇場的整體潮流。

PAR /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專訪現代舞大師 保羅.泰勒 樸實的製舞者

Paul Taylor 高齡七十八歲的保羅.泰勒,成立同名舞團已經五十四年,迄今仍創作不輟,這次舞團應邀來台演出,還會演出他二○○八年的最新作品《變》。雖然聲名卓著,但大師仍維持著樸實務實的編舞態度,低調、謙卑地形容自己為一個「製造舞作的人」。

PAR /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

跨界並非萬靈丹,每次都靈,不靈的也別洩氣;所以,跨界也需要「試車」,既是「試車」定然會有「試乘期」。「試乘期」可以考驗觀眾的接受度,也是讓創作者重新考慮應否讓表演藝術回歸到它「質本潔來還潔去」的純真面貌。究竟,跨界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頗值得深思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