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紐約台客推薦 外百老匯五大發燒製作
如果你現在就要到紐約,你現在就想體驗外百老匯的創意魅力,有什麼發燒製作可以讓你選擇?本刊特邀三位旅居紐約的劇場「台客」,根據他們的第一手觀察,為您精選五檔火紅製作,讓你的外百老匯之旅深刻又驚喜!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彼得.布魯克 不止歇的劇場質問與實踐
雖然已經高齡八十五,但從創作《空的空間》一書到今日,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從不停歇他在劇場的探索腳步。近年的創作,更是貢獻給宗教與生命議題,除了創作「宗教三部曲」,跨文化作品如《希茲威.班西死了》,扣問生命的西方經典如《短打貝克特》。而將在台北藝術節演出的《何以如是》,更是他長久以來的劇場思考呈現。 臺北藝術節—彼得.布魯克《何以如是》 8/28~29 20:00 8/29~30 14:30 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INFO 02-25289580轉191~199 Q:在《何以如是》當中,文本有點複雜,綜合了不同的風格,但是您在舞台上卻只用很少的道具,甚至只有一名演員和一名樂手。為什會有如此的構想? A:因為這齣戲的目標,是呈現一個人在問問題的狀態,而且這個人是個演員,她一輩子都在劇場工作,可是她卻在這個當下試著要去了解,劇場對她的意義為何,為何我過的是這個人生,而不是另一個人的人生,為何要做戲等等。所以她去找那些和她一樣面對相同困惑的人,這些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這廂鐃鈸絲竹 那廂舞動酷炫
現代舞創作人很少聽國樂,甚至於從來沒有接觸,如果編舞者願意運用點戲曲或南管的素材,那也是極少數。十歲的雲門舞集2,八月要與三十歲的臺北市立國樂團一起在舞台上跳出一個新「Tone」——當國樂演奏員躍出樂池上舞台,國樂遇上西方現代舞,一幕幕由視覺暫留串連而成的酷炫影像,將讓觀眾視覺《跳Tone!》。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村上的雲淡風輕 吳義芳的澄澈之舞
在《夏.村上春樹》中,吳義芳以村上春樹早期作品為觸發和動能,讓身體追索陳述文字的狀態、情調、氛圍,這是舞蹈家的村上春樹情懷。沒有針對村上春樹的任何一本書,《挪威的森林》、《聽風的歌》、《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在村上式的氣氛和空氣中,吳義芳打破、重組原有結構,抽繹「連繫」為主要概念,編創關於人與空間及人際關係之種種擬想。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深探東方能量 重塑西方肢體
由比利時靛體舞團藝術總監艾寇.倫茲與台灣舞者蘇文琪共同編創的《迷幻英雌》,背後蘊藏著對東方劇場與舞蹈的能量運用的反芻與重組,從而重新建構肢體的形式。擔綱獨舞的蘇文琪,在這支探討「個體獨立的自由」的舞作中,展現強烈的個人特質,而每一次的演出,對她而言,隨著人生的歷練成長,都是一次嶄新的呈現。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歌德史密特:是的,劇場即是我的生命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專訪《歌劇魅影》訪台演出男主角 布萊德.利托:「魅影」的迷人,讓我唱再多次也不厭煩
二○○六年以精湛的表演,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叱咤風雲的「魅影」——布萊德.利托(Brad Little),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已經表演過超過二千場的《歌劇魅影》。在密集的排練及演出之外,他同時也是獵豹保護基金會(CCF)的一員,積極參與推廣保護瀕臨絕種的非洲獵豹,除此之外,他也抽空到美國各地的中小學演講,幫助患有閱讀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利托本身是位閱讀障礙者,而一直到他演出《歌劇魅影》之後,他才決定從這個陰影裡走出來,並利用自身經驗來幫助其他人。 今年七月,利托即將再次來台為台灣的觀眾第二度演出《歌劇魅影》,很榮幸在他來台之前,能夠有這個機會訪問到目前在美國彩排音樂會的他,在利托與這裡的觀眾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之前,讓我們先與台灣的歌迷分享他的生活及表演經驗。
PAR /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貝多芬頌讚快樂 布拉瑞揚探索快樂
布拉瑞揚與許芳宜的新作《快樂頌》,一路追尋快樂的軌跡。「貝多芬到底想表達什麼?」布拉瑞揚潛入音樂與內心的深層,那些快樂的樣子與時刻是什麼?雙人舞中的主動與被動,兩人關係的施與受,何者才是比較快樂的?布拉瑞揚說:「通常主動者主導行動,被動者相反,一定是這樣嗎?主動者追尋快樂,給予快樂,但得不到回饋時會快樂嗎?」深入快樂,發現這些似是而非,黃明正與許芳宜的雙人舞變得耐人尋味。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歌劇魅影》的10個不可不知
《歌劇魅影》久演不衰,靠的是哪些看家本領?三年前沒看清楚、沒聽到位的觀眾,今年可要把握難得的機會,瞧個端詳。本刊特別幫你惡補一下,舉出十項「《歌劇魅影》之不可不知」,讓你進場前先掌握要點,不然魅影到你身邊時,你就來不及唷——
PAR /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樊曼儂 用心創造「長笛人的家」
決定辦長笛音樂節,也是因為這一路走來,樊曼儂認識了很多長笛界的名師級演奏家,都成了朋友。「我不是以一位經紀人或安排音樂會的態度來相處,所以每一位接受到我的邀請來到台灣的,都可以發現原來他『回到家了』!」在這個家庭裡有很快樂的學習與表演的機會,從她這邊也認識了本地長笛界優秀的新生代,甚至看到了台灣這些年來發展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