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大劇場進大陸 抓住時機打造台灣品牌
PAR /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歌山舞海 期待滔滔不斷 原住民樂舞藝術的傳承現況
隨著傳統祭儀式微與生活環境變遷,原住民歌舞活動內在的文化精神根源也日益凋零,現代社會的資本消費逐漸高漲,將部落傳統文化觀光化。面對生活變遷,原住民樂舞從部落發展到舞台,試圖在主流社會藝術領域裡保有自己發聲的主體性;此外,社區、學校等部落自發性的傳承更能彰顯原住民生活藝術的活力。
PAR /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小劇場登陸出擊 調整心態正視市場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菲利浦.香堤:我的戲,是一個內在狀態與情感的旅程
提到法國偶劇,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香堤偶劇場」,多年前訪台演出,就以超越想像的舞台呈現令人驚艷,而這些創意的源頭,多半來自劇團創辦人菲利浦.香堤(Philippe Genty),這個學繪畫出身、從來沒有上過偶戲學校的偶戲大師。多年來以夢幻般的舞台場景征服不同國度與文化的觀眾。趁著香堤偶劇場再度訪台演出前夕,本刊特邀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獨家專訪香堤大師,請他告訴我們他如何與「偶」相遇、如何創造與思考。
PAR /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BlueScreen:我在尋找一種詩意的溝通
不透過語言,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溝通?由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交叉計畫」(Jiaocha)即企圖以不同形式實驗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性,藉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藝術家或社團展開各自的主題,以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參與創作計畫,最終透過共有的網路介面達成共同體驗。這次,BlueScreen來到台北,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呈現跨領域作品《間》In Between。這是他的「交叉計畫」中唯一參與的戲劇團體,本刊特別採訪BlueScreen,一談他如何透過「偶」的形式,讓人與偶交叉相遇,尋找他所強調的詩意溝通。
PAR /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五個關鍵線索 窺看《膚色的時光》
繼二○○七年由香港鬼才導演林奕華創作《包法利夫人們》,在誠品信義店六樓展演廳連連演十八場,口碑延燒創下幾近全滿票房佳績後,今年誠品春季舞台邀請國內前衛小劇場潮牌「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合作,由曾獲台新藝術獎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的台灣中生代炙手可熱的劇場導演王嘉明,以流行音樂才女陳綺貞的音樂為密碼,交織一部推理音樂劇場《膚色的時光》。 王嘉明,一九七一年出生於台灣台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核心團員,為中生代小劇場中少數急流勇不退、持續癲狂發燒的導演,對於內容結合形式美學的探求需索無度,並對愛情命題有嚴重的偏執傾向。首度挑戰中型劇場,《膚色的時光》仍不改王嘉明愛玩、探索戲劇形式可能性的慾望,不到幕啟燈亮那刻,觀眾無法窺見事件發展的全貌。本刊特別帶讀者從五條線索,逐一拼湊出這個以愛情為名,滲透陳綺貞歌聲的推理現場。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我們在蘭陵,就是這樣長大的……
蘭陵劇坊三十年,造就出多位蘭陵人,那些在排練場的汗水、淚水、口水、笑聲……,就好像烙鐵般銘刻在這些蘭陵人的心頭,在他們青春的歲月中,留下影響一生的清晰痕跡。本刊專訪李天柱、馬汀尼等多位蘭陵人,為我們道來他們與蘭陵的故事……。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舞出潮流的萬花筒 接軌世界的前哨站 新舞風十年回顧
從一九九九年的「五月舞風」作為暖身,從二○○○年以「新舞風」正名迄今,這個今年迎接十歲生日的舞蹈節慶,多年來已經成為表演藝術愛好者引頸期盼的年度活動。單一主題,每年舉行,民間自辦,企業支持,同時固定在多功能的表演藝術廳「新舞臺」進行,新舞風自始確定的形式,已標舉出它的特色。而它十年來也以小眾、精緻、引進世界舞蹈多元新潮流的特色,豎立了鮮明的品牌。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幕後推手答客問 林懷民、辜懷群 要讓「新舞風」愈來愈年輕!
十年「新舞風」,帶給台灣觀眾多少驚艷!標榜小而美,精緻而前衛,主其事的「新舞風」藝術總監林懷民、新舞臺館長辜懷群,是怎樣看待這個獨特的異數饗宴?本刊特邀兩位舞評人陳雅萍與鄒之牧提問,由林懷民、辜懷群作答,探看內中感懷與思考。
PAR /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永子與高麗 帶著柬埔寨青年共舞 《柬埔寨故事》 一場記憶與希望之旅
《柬埔寨故事》是永子與高麗的作品中極少數與其他人共同演出的舞作。兩人因在金邊Reyum藝文學校開設工作坊,而與學校的年輕畫家結緣,進而共同創作,兩人引領未受過身體訓練的青年們,喚醒其身體的敏銳度,並要他們自己發展動作語彙,於是這些年輕的畫家們便轉向自己筆下描繪的舞蹈人形求取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