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好個風月兩無功!
《掘夢人》這個戲,本於湯顯祖《牡丹亭》的〈回生〉,演的是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為她啟墳的過程,這驚世的「還魂」之舉,在大劇場的全本架構中,往往像過場戲,但在戴君芳導演看來,牡丹亭後花園的這條回生之路,足以通透於一個個好色知情的夢境(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明寫柳夢梅,隱射湯顯祖。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湯顯祖與榮格的「夢的解析」
榮格認為,「原型」是古今中外人類共通的特質,是支撐集體潛意識存在的元素,而「原型」當中很重要的組成元素「本我」,則是人類意識與潛意識完美融合的完整內心世界,「本我」時常在夢中以各種形式呈現。這之間種種說法,與佛教的觀點不約而同,更與《南柯記》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將榮格探討「原型」,探討「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連結,也融入劇本之中,使東方與西方的觀點不期而遇,進而使作品更為豐富。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市場浪潮襲來,藝術存亡之秋?
二十一世紀,我們活在一個市場操縱藝術的時代,巡迴場次、銷售數據、媒體曝光都是比藝術性容易評估的標的。 專業分眾似乎就代表著背離大眾市場,因此賺大錢的明星靠炒作,炒緋聞、炒負面新聞、炒身價……,希望引起更多族群的注意,但就是不談音樂本身。在網路浪潮衝擊下,利潤大幅衰退的音樂界、唱片業似乎一時間拿不出辦法。流行音樂墮落至此,更何況古典圈?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伊古德斯曼&朱:我們從不取笑音樂,是跟著音樂一起大笑
一個俄國人、一個韓國人,拉小提琴的阿格雷西.伊古德斯曼(Aleksey Igudesman)從未贏過任何比賽,因為他不曾參賽;彈鋼琴的理查Hyung-Ki朱(註1),八歲開始學鋼琴,兩年半後就獲得曼紐因音樂院的入學許可,就讀之後卻發現同學們不是天才就是神童,他不時擔心自己程度太差被退學。兩個令人擔憂其前途的音樂家,卻聯手對古典音樂投下震撼彈,以另類方式竄紅。 兩人在學校認識,卻看不對眼,同學常常要將他倆架住,以免他們拿椅子與譜架互砸對方的頭。之後在朱請吃英國人常吃的炸魚配薯條(Fish & Chips),兩人才握手言和。如今「伊古德斯曼&朱」不僅成為超級搭檔兼麻吉,連訪問都永遠堅持「一同發聲」。他們的喜感、他們的無厘頭,就跟台上的表演一樣。他們自然、他們搞笑,連他們的助理都透露:「他們真的隨時都這麼好笑!」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一台表現主義的演出
由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王延松導演的中國近代話劇大師曹禺經典作《原野》,將於十一月登台演出。天津人藝的《原野》,被中國知名戲劇學者田本相譽為「近二十多年來,比較起來最完整最精采最富於創造性的話劇舞台的《原野》」,他並指出,天津人藝的《原野》,蘊含著對於二十年來導演藝術的反思,無論是在對待經典劇作的創作態度上,在對待導演的「創造」上,在與演員的共同創造的關係上,還是在怎樣發揚一九八○年代戲劇探索的精神,同時,又避免一些教訓上,都留下他思考的印記。
PAR /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京劇版《原野》,參悟「寬恕是福」
京劇版《原野》由李寶春與黃宇琳主演,最癡狂也最人性的愛情,刀林彈雨兩相甘心。豐富的舞台意象:蒼鬱遼闊的原野,陽光灑出如黃金的愛情夢幻,象徵曹禺對人性不滅的信心;黑夜降臨在樹林時的迷茫,深深發掘了人的心靈之複雜多面,也傳達了「心獄」遠比牢獄可怕三分。
PAR /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麗調艷歌琵琶行
說書先生或二或三,男著長衫女穿旗袍,琵琶紙扇相伴,一啟口吳儂軟語,唱說古往今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已經久違台灣觀眾多時了。一月中,由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特別組合,將以前所未見的浩大陣容,訪台演出新編書目《四大美人》,敷演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絕世風流。演員除了有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還有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讓演員重新拼檔排演,堪稱「青春版」的《四大美人》。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音樂,本來就是拿來play的!
隨著「VGL電玩音樂會」與「太空戰士音樂會」接連來台,霎時間,台灣的音樂表演似乎充滿了遊戲風,近年來炒得沸沸揚揚的「宅經濟」,似乎也降臨到表演藝術的領域裡。到底在家裡玩game,與到音樂會現場與大批群眾一起體驗聲光俱佳的現場演奏,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這些宅男宅女願意為音樂會走出家門?
PAR /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史擷詠:電玩音樂會,是一個潛在爆發的事件!
多年來,音樂界除了傳統並行之外,另方面一直在尋求新的出路,研究如何走出舊有的巢臼、增加市場,以什麼不同的方式改變它?然而正在我們摸索的時候,卻發現電玩交響音樂會的出現,竟一下子就將它拉到頂端,並且產生出票房、形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史擷詠認為,電玩交響音樂會已經把音樂會變成像太陽馬戲團那樣,將特技、國術、雜耍融合成一種表演,它的成功足以讓音樂人震撼!
PAR /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走進外百老匯 選一場藝術的冒險
相 較於「百老匯」,「外百老匯」不是只集中於某一地區的某些家主流劇院,而是分散的紐約上中下城各地的劇院。如同地點的分散,外百老匯的製作也是風格多樣, 五花八門,除了百老匯所有的類型都有外,多媒體跨表演領特技馬戲都可以上陣。相較於百老匯的商業取向保守品味,選擇百老匯,就是多了冒險創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