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穿梭幽冥人間 形塑「人的執念」
無獨有偶的新戲《降靈會》,劇名聽起來陰暗恐怖,其實是透過「儀式」之名,展現劇場透過「媒介」引發的強烈召喚。故事透過兩女一男在「降靈會」現場的對話與追憶,揭露、重塑女作家安其生前不同的個性面向與關注焦點,演出中,安其的靈魂就化身為「偶」,輪流「依附」在三名演員身上,以「背後靈」的方式,突顯出「人的執念」。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溫厚謙遜的機智靈光——亞倫.班奈 Alan Bennett
溫文儒雅的亞倫.班奈,寫作範疇不限於劇場,在影視、廣播、小說和散文等方面都十分傑出。他擅長在作品之中嘲弄公眾和歷史人物,但他不操弄語言的狡猾遊戲,在他作品中看見的是充滿機智的靈光,及對世事懷抱著憐憫、同情還有幽默感。班奈的英式幽默並非那種尖銳批判、機智辛辣型的冷笑話,而是比較敦厚平實、自我解嘲的路線,他筆下的角色往往面臨孤獨及被忽視的死亡危機。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雙手演來生旦淨末 自述一場人生悲歡
瑞士的洛桑劇院與旅歐多年的布袋戲世家第五代傳人楊輝合作演出的《操偶師的故事》,說的正是楊輝家族的故事,一個布袋戲傳統在時代紛亂中差點失傳的故事。全劇由楊輝負責舞台設計,自行雕刻和操作戲偶,操偶人也是演員。全黑舞台上沒有綵樓戲台,而是以台灣視覺藝術家葉怡蘭設計的多媒體影像,展現潑墨畫「空」的意象。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作者已死,那我呢?
紀蔚然自問,莎劇可以被當代劇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當演員背著劇本念台詞,他們難道不是受到劇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當劇本上演的時刻,作者死了嗎?」劇作家就算死了也陰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編不只疏離地調侃莎翁,讓說書人發出「莎士比亞能寫擅掰,劇本總是又臭又長,但是他卻漏掉了安東尼和女王久別重逢的感情戲」這些議論,也後設地批判他自己這位劇作家,讓提詞者幹譙。
PAR /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血腥荒謬 驚嚇噴笑——馬丁.麥多納 Martin McDonagh
編導事業橫跨電影與劇場的馬丁.麥多納,是當代知名的愛爾蘭劇作家,他的劇本常被國內的年輕劇團搬演,也是當今戲劇科系學生的必讀文本。麥多納的作品主要關注人類面對暴力行為時的思慮不周與悲慘困境,他寫作的對白多取材自愛爾蘭家鄉的俚語黑話,展現高度機智諷刺和幽默。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單人偶戲 海洋深處探詢末日救贖
《深海歷險記》是齣單人偶戲,由提姆.瓦茲一手包辦創作、演出。他以獨特的手法融合了默劇、偶戲、現場演出、預錄的音樂及動畫,來呈現一趟海洋的冒險,主題觸及環保議題、世界末日與永恆的愛,視覺效果扣人心絃。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當京劇碰上莎劇 以虛喚實的跨文化相遇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戲中戲中戲 綻放豔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奧佩特拉不只是讓羅馬大將安東尼沉醉溫柔鄉的豔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與權謀兼具,不應該只有擠眉弄眼獻媚的單一姿態,而要像切割鑽石一樣,切出豔后更多的內在。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他的一生 宛如戰後當代音樂史
梅湘一生的創作生涯,可說是一部二次戰後的當代音樂史,內容之廣、影響之大,廿世紀少有人能出其右,並且著書傳達教學與創作理念,尤其是在節奏方面的著述。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從西方到東方,梅湘不僅是一位音樂家與藝術家,更為後人樹立了大師的典範。
PAR /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炫彩斑斕 構築音樂天堂
梅湘自稱患有類似「光幻覺」的疾病,可在聽到聲音時同時看見色彩。這種特殊的「聯覺」除了讓他可以鉅細靡遺地寫下自創調式及各種和弦的繁複色彩,更讓他在音樂評論上獨樹一幟。對梅湘而言,所有的音樂家都可用「色彩」來區分,像蒙台威爾第、莫札特、白遼士、蕭邦等人都是色彩的音樂家。從欣賞、分析到創作,色彩統馭著一切,形成梅湘獨特的美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