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十雄出列 誰是明日大師?

十位指揮來自何方?他們是什麼來歷、哪位大師的愛徒?曾擔任過什麼職位?長什麼樣子?最重要的,現在又在哪些交響樂團指揮?在以下簡單的介紹中,將列出這些年輕人的年齡、出生地及經歷,並且在「特色」項目中引用《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對他們的評價,讓您在短時間內就對他們的背景有全面的認識。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他們心目中的TOP 3

了解十位指揮明日之星的背景之後,本刊也特邀十位具深厚古典音樂背景的指揮、演奏家、樂團經營者、樂評人及音樂學者組成觀察團,分別以評審對象的「樂團掌握」、「樂曲詮釋」、「台風」、「外型」、「親和力」、「台灣熟悉度」與「未來發展潛力」共七個項目分別給分數,並將結果製圖分析,以專業兼具趣味的「戰鬥力指數表」呈現他們的成績。 當然,要對這些新人評分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初出茅廬、累積演出場次不多,也從未到訪台灣,要親臨他們的現場演出相當困難。拜科技之賜,網路上有大量的影音資料可供參考,因此本刊以此為依據,讓這些專家學者們先為讀者一一檢視、給分、並對他們心目中的前三名提出意見。在最後的前三名獲勝者揭曉前,先聽聽看評審團的評價吧!   編按:評鑑團發言順序依姓氏筆劃排列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笑傲江湖,就是他們仨!

冠軍/亞尼克.聶切-瑟昆 亞軍/瓦西里.佩特連科 季軍/安德列斯.尼爾森斯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戲曲傳承的曙光 因為他們綻放

對照前輩對世代交替的憂心,有一批年輕人義無反顧地栽進傳統戲曲這一行。他們平均年齡三十出頭,或是正規科班,或是家族戲班,或是半路出家,對傳統充滿熱情,對創新也很有想法,既不墨守成規,也不譁眾取寵,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這一代戲曲演員的傳承之路。有別於前輩藝人的養成環境與時代氛圍,這些年輕演員,要面對的挑戰更大。在不對的時空,選擇做對的事,需要更多的勇氣。一路走來,步履雖然艱辛,但戲曲的未來因為有了他們,而讓人看見曙光。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孫詩珮、孫詩詠 承先啟後穩紮穩打

因為一份做女兒的孝心,一心戲劇團的雙小生——孫詩詠與孫詩珮,先後踏上了歌仔戲的演藝舞台,透過前輩良師的教誨與演出的累積,雖然年輕,卻紮紮實實地繼承了外台歌仔戲的精華。而在大哥孫富叡發揮編劇才華、打造新穎題材的推動下,孫詩詠與孫詩珮穩步前行,實踐自己的歌仔戲之夢。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當家小生李佩穎 半路出家自許演好戲

沒有劇校坐科或劇團「綁戲」經歷,半路出家的歌仔戲小生演員李佩穎,頂著高學歷卻一頭栽進戲曲的世界,把社團玩成專業劇團,與社友創立了「臺灣春風歌劇團」。一路下來,李佩穎從古路戲演到胡撇仔戲,從義大利即興喜劇到推理劇,跳脫傳統歌仔戲的唱念作打,培養自己「百變」小生的能力。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街巷屋間 生猛有力的劇場風景

請先撇開賭場酒店推出的炫目大秀,真正屬於澳門的劇場,其實是在隱藏在僻巷窄弄裡的閒置空間和藝文空間。在正規劇場空間欠缺的澳門,劇場工作者就用自己的方式找出演戲的方法,於是替代空間的演出,以及適應替代空間因應而生的「環境劇場」,成為澳門相當獨特的劇場風景。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劉建華、劉建幗 跨劇種開拓新視野

雖有一個豫劇皇后的媽媽王海玲,劉建華與劉建幗卻是一路披荊斬棘才得以走上戲曲路,但這個戲緣卻是擋也擋不住,兩姊妹終究還是另闢蹊徑回歸最愛的戲曲表演。兩人創立的「奇巧劇團」推出融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精華的「跨劇種」演出內容,戲劇演出的劇情為主,搭唱著戲曲橋段與身段,劉建幗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與審美角度大致相同,應該可以融合、實驗創意。」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許栢昂、黃宇琳 不忘初衷打造京劇未來

出身京劇科班的許栢昂、黃宇琳,眼見劇校學弟妹們對未來的徬徨,決意挑起傳承的擔子,創立了「栢優座」劇團,以平台角色自許,從事京劇、曲藝及現代戲劇的創作與推廣。「創新不是革命,是最初信念的傳承與延續。」栢優座創始團長許栢昂說,「台灣京劇界是我的家,我做這些是因為我愛我的家人、愛這門藝術……」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劇院不足 所以「全城皆舞台」

澳門的正規劇場甚少,但演出活動日益旺盛,所以各劇團窮中變通,或是開放自己的排練場,作為當地的小型表演空間,或是利用古蹟活化空間作演出;而有十年歷史的澳門藝穗節舉行時,更是「全城舞台」!本文作者以個人赴澳門的經驗,介紹當地的特色劇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