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專訪《一家之魂》編導 朗貝爾 以劇場探索現實的無形與未知
雖曾多次與他國演員合作,但《一家之魂》是朗貝爾第一齣表現亞洲美學的劇本。透過一家兄弟姊妹的一頓飯,他企圖勾勒出鬼魂和先人的存在,突顯生與死之間的模糊與曖昧。他強調:「在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重視理性價值的環境中,唯有藝術使當代人有機會去探索死亡與未知、擴展他們的想像空間。」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一家之魂》 在顯靈中解密晦澀如詩的家族關係
二○一二年,台南人劇團曾與德國導演提爾曼.寇勒合作、搬演德國當代劇作家希梅芬尼的《金龍》一劇;今年,除了迎向卅歲生日外,台南人也再次受邀與法國知名編導帕斯卡.朗貝爾一同推出可以稱得上是「專屬」這幾位演員的全新製作《一家之魂》。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伍斯特劇團 美國劇場先鋒
承接謝喜納的「表演車庫」空間、創立了「伍斯特劇團」, 伊莉莎白.勒坎特與已故的斯伯汀.葛雷,以及許多創團核心成員們, 攜手開啟了美國前衛劇場的新時代。 四十年來, 伍斯特劇團不停嘗試融合劇場、舞蹈、音樂、科技與各種多媒體素材, 實驗也實踐後現代拼貼美學, 也讓他們成了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 在伍斯特即將訪台之際, 讓我們一同回顧他們跨時代、開先例的獨特作品, 也藉機一探美國廿世紀末至今,您不可不知的幾個前衛劇場團隊。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他們,定義著前衛 伍斯特劇團的創立與發展
一九七五年就展開創作活動的「伍斯特劇團」,由出身前衛劇場導演理查.謝喜納「表演劇團」的兩位成員——伊莉莎白.勒坎特與斯伯汀.葛雷所創,他們在紐約曼哈頓伍斯特街卅三號的「表演車庫」持續劇場實驗,以獨到的「解構美學」樹立其前衛劇場地位,每個作品皆元素龐雜,同時進行顛覆與建構,分分秒秒彷彿都有多則文本、多個聲部、多層框架、多幅畫作並行且交疊著。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經典拼貼重構 爭議超越時代 從歷年作品一探伍斯特劇團實驗軌跡
伍斯特劇團創作迄今,作品內容相當多樣,所關注的多為女人受迫、種族歧視等各種社會議題,及用多種角度檢視現代人性漸失的問題。形式則跳脫線性敘事,運用自傳、訪談、新聞、錄音、影像,並改編或挪用經典劇本,重新組構劇場的呈現。本文透過該團幾齣重要的製作,一探其劇場實驗軌跡。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專訪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 前衛近四十年 做劇場的慾望一直在
在伍斯特劇團創團之初就加入的凱特.沃克,一直以來是該團的核心創作成員,除了上場演戲,她也擔綱導演工作,如執導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THE B-SIDE。沃克表示,THE B-SIDE這齣戲的關鍵點就在於真人實況演出所傳達給觀眾的,以及預錄的聲音所傳達給現場觀眾的,這兩者之間的辯證。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不只伍斯特 他們也很前衛 九○年代以降的美國前衛劇場
八○年代創立的伍斯特劇團是美國前衛劇場的重要里程碑,不少後起的前衛團體都深受其影響,本文介紹九○年代之後崛起的前衛劇團如「電梯維修服務」、「建築者聯盟」、「紐約戲子」、「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場」,與伍斯特劇團或多或少都有淵源,承接其劇場詮釋的開放性思考,但走向各異,也為美國前衛劇場綻放繽紛色彩。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THE B-SIDE 苦中作樂的美妙人聲
二○一四年,伍斯特劇團以緬因州「安息日湖震教徒姊妹會」一九七六年錄製的專輯《早期震教徒靈歌》EARLY SHAKER SPIRITUALS創作同名劇場演出。對於信仰方式已然於世上消亡的震教徒們(Shakers)來說,音樂與舞蹈,幾乎可說是其教義核心。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里米尼紀錄劇團 《遙感城市》 耳機引領的奇幻旅程
“Remote”,是一種距離,一種無形的連結、一種關係。 今年八月,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主要創作者之一, 導演史蒂芬.凱吉將帶著他遊遍世界大小都市的 《遙感系列》Remote X 造訪台北。 就在熱天午後的台北城裡, 與五十位夥伴一起戴上耳機、走上街頭、踏上旅程, 你們將成為城市中最奇特的景象, 同時也看見城市中那些不同於你們的他者。 那個在左耳與右耳之間迴盪的聲音, 好像也在腦袋瓜裡成了漣漪, 串起了全身的神經。 那是凱吉的演算法, 讓你跟著他,自主邁開步伐的畫外音, 那是牧羊人為你指引的迷津, 那是一段城市中的神話。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她說、你做,是誰的未來? 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
自二○一三年首度推出《遙感柏林》以來,里米尼紀錄劇團《遙感系列》已經巡迴了亞維儂、聖地牙哥、蘇黎世等各大城市,打造許多令人驚喜的遙感體驗。透過給參與者戴上的耳機,語音指示參與者做出各種舉動,讓人驚異不已的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生活場景,透過語言的操控與群眾的力量,都能夠在瞬間被轉換成戲劇性的舞台,卻也令人反思:科技的操控,是否會將我們帶向完全不可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