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西方.東方.到台灣 2017新點子樂展

「排練時,我一聽到聲音眼淚就整個掉下來,我真的認為我一輩子都寫不出他們那樣的音樂。」身為一位作曲家,作品備受國內外團隊演出與討論的趙菁文,卻在實驗劇場聆聽樂手歌唱後,坦誠地說出這段話。 「新」到底是什麼?也許需要經過碰撞,才知道原來遍尋不著的珍貴聲音,就在我們身邊。 傾聽二○一七年新點子樂展策展人趙菁文與舞台暨燈光設計鄧振威的對談,了解台灣音樂的現代性,再聽聽音樂會的安排。由古典強勢的歐陸,回歸亞洲的新記憶,於是我們明白音樂的創作不再遙遠,而是從西方、東方、到台灣。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點」石成金 無形的幕後推手 趙菁文 ╳ 鄧振威

作曲家與燈光藝術家在舞台上是看不見的,音樂與燈光也都是一種摸不著的氛圍,但卻足以映照出創作者獨特的個人特質。作曲家趙菁文與燈光設計師鄧振威,兩人合作多次,台上是合作無間的好夥伴,台下都是喜歡「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者;一個從小品學兼優,一個是及格邊緣,兩個人的極端差異,在創作路途的理念上卻擁有著共向性。鄧振威從小也學音樂,所以很了解音樂的呈現;反而趙菁文接觸劇場後才開始慢慢學習接受燈光。 透過彼此,兩人消解了自身過去創作脈絡中的主體性,向對方領域提問,反思,碰撞,進而更了解音樂劇場合作中確切的跨度。因為對藝術的熱情與執著,讓這對跨領域合作的幕後推手,共同譜出新點子樂展的全新風景。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在各自表述中 追求現代化與自我認同 淺談現代音樂中的台灣現代性

不能否認的是,現代性曾經作為一種汰舊探新的力量,推動著廿世紀的藝文與音樂發展。然不同的研究者都指出,作為這個潮流下發展出來現代音樂不易被定位的情形。台灣是一塊外來文化與觀念不斷輸入的土地,從現代性一詞被轉換投射或有意識使用的情況來看,台灣現代音樂的發展,可以說反映了一個不同時代、不同群體各自表述,追求音樂現代化和自我認同的過程。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 2017新點子樂展「亞洲新記憶」

今年的新點子樂展以「亞洲新記憶」為主題,鋪展出兩週內的三檔演出:「不承受時間的花」、「來自中亞的新語」與「遶境共聲」。策展人趙菁文透過「歐洲—中亞—台灣」的脈絡,從地理環境、時間與文化的意義,展開一段從遠方返航、發現自己的旅程,也反映了當代亞洲人重新以亞洲作為出發點省思現代性的潮流。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最後的「維新派」

黃昏時分,在衛武營的草原上, 一艘結構外露的巨大船體, 將帶著人們航行未知: 塗白面孔的演員、到訪的觀眾; 日本人、台灣人、在場的與不在場的。   這是最後一次出航了。   他們曾經行過世界, 遙遠的巴西、歐洲、美國、新加坡到紐西蘭, 一切的起點,永遠是大阪。   創立長達四十年的日本維新派劇團, 隨著主要創作者松本雄吉逝世,亦將解散。 劇本的最末頁、故事的最終句, 抵達了當初遙想的劇名所在:台灣, 那將是最後的維新派演出……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藝術的法外之徒 建構劇場「異世界」 最後的維新派:松本雄吉的劇場維新

成立迄今四十七年的日本劇團「維新派」,是等同於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存在。出身美術背景,早年受前衛藝術與超現實主義滋養的松本,以獨特的世界觀與美學發展劇場創作:用他理解世界的眼光,細探生活在城市裡的個體,獨特的各種面向;更以全身心投入的精神,創作超大規模的戶外劇場。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在天地之間演出 從排練場創作出戲劇 訪維新派劇團製作人清水翼與導演平野舞

依循著去年驟逝的維新派創辦人松本雄吉的心願,原劇名中就有「臺灣」二字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依原訂計畫,將於十月底、十一月初來台演出,而這也是創立迄今四十年的維新派劇團的熄燈之作。透過訪談該團製作人清水翼與《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平野舞,我們進一步認識維新派劇團的創作特色與工作方式,以及創辦人松本雄吉的生前面貌。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沿海上之路前進 駛往未知南國 關於《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

向來關注移民及漂流主題的松本雄吉,曾用「多島海」描繪東南亞地理環境,並將日本與這許多島嶼間的連結,稱作「海之道」。源自松本雄吉二○一○年創作的《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將來台演出的《AMAHARA 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可說是全新的製作,失去松本雄吉的維新派成員,沿著那條已然成形的海上道路、將過去的演出概念作為出發點,試圖解讀「松本筆記」的隻字片語,創作了屬於他們的最後作品。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挖掘靈魂 跨越文化 關於法國編導帕斯卡.朗貝爾

十五歲就開始劇本創作的帕斯卡.朗貝爾,表演者就是他書寫文本的重心,他們的外型、音色與氣質都是他創造角色、發展對話的依據。他的劇本以行雲流水的文字提出現世的種種困惑,無論其涉及經濟、政治、種族、情感、死亡還是藝術創作;也以精簡的場面調度,樹立獨一無二的劇場美學風格。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朗貝爾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企圖跨越語言、文化、形式的疆界。

PAR /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朗貝爾《一生》 繪畫作品的回憶顯靈

。二○一七年,朗貝爾以六名國家級演員的形象出發,編寫出一部讓人覺得弔詭卻充滿詩意的劇作《一生》。該劇在今年五月首演後就深受好評,透過老中青三代演員精采的演繹,觀眾深刻體會到朗貝爾文字獨特的魅力,以及他精簡卻豐富的場面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