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誰的城市?誰的政治? 在柏林與澳門的《遙感》經驗

在不同的城市因地創作的《遙感城市系列》,說出了多少在地的文化、社會氛圍,與空間的政治性?本文作者親身參與了同系列製作在柏林城中區與澳門的演出,與在香港的工作坊實作體驗,更可見其中差異,並引發思考。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專訪《遙感系列》導演 史蒂芬.凱吉 給你一場與演算法同步的虛實旅程

當你戴上耳機,聽從其中傳來的語音指示,在城市中開始移動,你就進入了導演史蒂芬.凱吉(Stefan Kaegi)一手設計的劇場實驗《遙感城市》。凱吉表示:「最棒的劇場是我能夠帶領他人到一個地方,並且告訴他們:『看啊!那兒是最有趣的、最值得一看的真實生活面向!』」但他也說:「我想指給他們看這些地方,讓他們聽那些聲音,我並沒有什麼寓意要傳遞。參與者應該自己來體驗,這當中自然就有東西,是他們可以帶回去的。」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進劇場.轉大人

臺北兒藝節節目總監王詩尹說:「表演藝術活動是有社會責任的。」這意謂著每位孩童應該都要有相同的機會,去接觸藝術資源。陳昭香與郭春美都說:「從小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都是歌仔戲。」耳濡目染,是他們在戲班裡的成長故事。這中間,還有九天的成年人們,他們正在學習,希望再次表達年少階段,那許多未曾被聽見的聲音。 劇場或許可以不只是嘻嘻笑笑、哭哭鬧鬧、聊表慰藉、體現反思之處,也可以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地方。在劇場裡,有人長成了戲台巨星、有人學會了欣賞懂得聆聽,也有人重新回顧過去,繼續長大、邁進。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二代、科班、鐵粉 扮戲登台展青春 高雄少年歌子培育計畫

作為全台灣擁有最多立案歌仔戲團的城市,高雄市文化局為培植舞台新血,推出「少年歌子培育計畫」,招募各家族戲團團員、科班出身學生及歌仔戲粉絲,在八個月課程訓練後呈現《靈界少年偵察組》,擔綱此劇主角的正是南部天王小生陳昭香與郭春美的兩位女兒——吳奕萱與孫凱琳,她們談起學戲歷程與心境轉折,對照媽媽的成長歷程,更有一番承擔與長大的體悟。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發出自己的聲音 成為自己的樣子 九天民俗技藝團 X 阮劇團《禁區》

平素以肢體鍛煉展現舞台上的激昂澎湃,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成員首度轉換表演形式,將演出首部小劇場製作《禁區》,他們與阮劇團合作,以二○一六年汪兆謙、許正平於「紀錄劇場工作坊」發表的劇本《禁止使用》出發,結合九天團員自身成長記憶,要窺探每個人長大過程中被封印、禁止、貼上標籤,從此黑暗無光的記憶。從橫衝直撞的陣頭表演,到細膩的內心獨白,如何讓這群人的生命透過自己,能被完整述說,是演員、導演、編劇的共同挑戰。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與孩子一同茁壯 讓彼此學習成長 邁入第十八屆的臺北兒童藝術節

總在七月盛夏與孩子同歡的臺北兒童藝術節,竟也邁入第十八屆了!孩子會長大,兒藝節也默默成長蛻變,期待讓各年齡層參與者能藉此以童趣之心、玩轉藝術。除透過免費與社區演出,讓更多人接觸劇場,兒藝節也希望能為苦悶的青少年做些什麼,於是引進相關節目,如今年有動手映像劇團《露拉,出走中》與辛巴威伊亞薩劇團與奧地利彩色狂想劇場合製的《快樂農莊》,為青少年帶來多彩的劇場體驗。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種出來的生活 織出來的路 瓦旦.督喜與TAI團員的一天

這群青年以工寮作為基地,唱歌、踏步、生活在一起,這是瓦旦.督喜與夥伴的夢想。在市區邊緣處,用腳步踏出自己的山與海;用耕種、織布活出傳統;再用創作、行動反思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關係。這一切都在花蓮豐村22-23號,市區邊緣工寮,持續充滿能量地編織、生長著。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尋探傳統 照見未來 關於《尋,山裡的祖居所》

近年累積出六十六種腳譜的TAI身體劇場,在透過創作與田野反思當代原民處境,及原民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的路上,在新作《尋,山裡的祖居所》中首度與異文化背景的創作者合作。法國作曲家暨劇場導演羅蘭.奧澤與TAI一同走上太魯閣的大禮部落,找到雙方的共鳴,打造出的舞作透過太魯閣族歌謠及該族服飾常見的黑、白、紅色彩,乘載當代與傳統不同層次的意義。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敲響世界 一擊必勝

身在台灣,我們很喜歡用「與世界同步」作為對自己的期待,但是否想過有一天,台灣也成為世界的驕傲? 國際打擊樂節(TIPC)成立初衷,僅是希望讓國人看到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的演出方式,也讓國際樂團了解台灣的打擊樂。曾幾何時,它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受各國注目的打擊樂節。三年一度的活動如今已邁入第九屆,歷經廿四年磨練,樂團不但循往例請來頂尖樂團齊聚此地,更在醞釀多時後,宣布舉辦第一屆擊樂大賽。 若說打擊樂節是「全球打擊樂發展現況的縮影」,那麼大賽就是擊樂新秀的搖籃。在這「轟轟烈烈」的五月,讓我們先了解世界擊樂現況、聆聽大賽規則,再對照著本刊的介紹勾選喜愛的節目。當然,別忘了為參賽者加油,願他們敲響世界,一擊必勝!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從最原始到最創新 音樂世界新寵兒 世界打擊樂的發展歷程與現況

人類很早就會運用身體或物品拍打發聲,藉以傳遞訊號,打擊樂器無疑是除了人聲之外最早的樂器。雖然打擊樂器在西洋音樂史的發展起步甚晚,但從十九世紀末至今,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不只在樂器構造、音色有大幅的改良外,演奏技巧的提升、新樂器音色的開發,都讓打擊樂變成創作者的新寵兒。踏入廿一世紀,包含表演形式的開發創新,都讓打擊樂的能量持續迸發、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