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全球擊樂震撼 為人才打造頂尖平台 專訪黃堃儼談「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

即將與第九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同步舉辦的「第一屆臺灣國際打擊樂節大賽」,是台灣第一次舉辦國際級大型打擊樂音樂賽事,主辦單位擊樂文教基金會如何規劃與思考,都讓外界相當好奇。朱宗慶打擊樂團資深團員既評審之一的黃堃儼表示,趁著國際打擊樂節世界各國頂尖團隊齊聚台灣的機會來舉辦大賽,正是期待藉此讓高手相互觀摩,也讓優秀新生代能被世界看見。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群英匯聚 擊動音樂擂台 世界擊樂賽事略覽

台灣將首度舉辦國際級的擊樂大賽,趁此機會,也讓我們來認識國際上知名的擊樂大賽,如盧森堡國際擊樂大賽、荷蘭的川普國際擊樂大賽、比利時環球馬林巴木琴大賽等,都是各國擊樂菁英登場較勁的音樂擂台。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盡情敲打 點燃熱情五月天 預覽2017臺灣國際打擊樂節

今年的臺灣國際打擊樂節以「非比尋常」為題,邀請當前最熱門、能力與創意正處在巔峰的擊樂家與樂團來台演出,亦包含了罕見的民族樂器石琴、新創樂器飛碟鼓與電子鼓,是世界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同時交會互放光亮的時刻。十二個國家、十一組團隊、共四十一位演奏家,將熱情地點燃台灣五月的天空,掀起擊樂熱,使台灣將再次成為世界擊樂的焦點。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2017新點子劇展 全能真相改造王 劇場「後真相」

真相,能愈辯愈明? 在這資訊爆炸、內容農場充斥的世界裡, 謊言,或是說,完全無關乎真偽的胡言亂語, 只要愈多人相信你,就能成真。   在真相之後、演出之前, 新點子劇展三位編導演, 試著以各種方式與前人們對話、 用自己的武器和原著對決。   不光是翻譯、移植、改編, 而是用多次的嘗試與實踐, 或用偷渡的,或用心得回應, 從現存的架構裡,說出他所感知的真相, 他想挑戰的真理,他所依據的真實。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召喚劇場! 肢解「後真相」

「後真相」(Post-truth)是二○一六年的關鍵詞,在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興盛的當下,讓假新聞氾濫成災,即便是標榜自由民主開放多元的英美兩國也成為重災區。劇場作為真相的試煉場域,叛逆者、革命者的出產地,在「後真相」時代如何因應?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混音莎士比亞 社群網站裡的玫瑰戰爭

歷史是怎麼寫成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王嘉明透過《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理查三世》,與即將為新點子劇展揭幕的《血與玫瑰樂隊》,兩度三番地深入探究這段歷史╱莎劇的構成,甚至演出全程開放拍照與上網,在社群媒體當道、假新聞很日常的當下,讓觀眾切身體驗「歷史真相」的曖昧難解。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高俊耀的《親密》 偷渡品特 留下曖昧、藏匿真相

高俊耀的《親密》並不以哈洛.品特的任何一齣戲為底改編,而是設法以品特的作品結構出發,編寫全新的劇本,「我會說是『偷渡』,這個概念很有趣,好像我把一個東西變成我的了。」如果真要說的話,《親密》與哈洛.品特的《往日時光》有些接近,品特劇本特有的曖昧性,也在此發揮,從嬉鬧到認真再轉為曖昧不明、從誠心獨白到恣意說謊最後創造過往,真相即使不清,卻也能從中發現試圖構建權力的野心,以及彼此勢力的潰散或消長。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李銘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對戈爾德思 劇場就在生活前方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長達六十三頁、完全沒有句點的獨白,是一個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個陌生人。這樣一個文字分量沉重的劇本,鮮少執導文本的導演李銘宸要如何處理?他與編劇鄭智源、表演者楊奇殷,用年輕劇場世代的與戈爾德思展開一場全新的對話。從戈爾德思劇中社會邊緣人的角度出發,李銘宸和鄭智源試圖探索一個熱愛劇場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這被文創侵蝕的現代生活之中。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譜寫台灣的聲音

「一九六○年代之前,台灣幾乎沒有現代音樂可言。」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當時樂壇的窘況。作曲家在音樂路上不順遂,偶有新作也只能零星出現,每年幾乎只有一場發表。直到幾位留學歸國作曲家,開始面對自己的根,借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傳遞原鄉情懷。他們登高一呼,召集同好開創交流園地,並由台灣出發,跨出國門,轟轟烈烈地向外發聲。 當然,在這些年來,培育作曲家的計畫也紛紛出現,從徵曲、比賽到發表、錄音、樂譜發行,給予初出茅廬的年輕作曲家們一臂之力。而今,半個世紀過去,草創的艱辛早已撥雲見日,前輩創意仍然源源不絕,後起之秀更是百家爭鳴。身為作曲家的他們,無論何時何地,永遠張開天線、觸動感官,用音符刻畫心中的台灣,譜寫屬於台灣的聲音。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土地之聲 織就五線譜的鄉愁 台灣前輩作曲家的原鄉情懷

這些前輩作曲家們皆追求過西方學院派作曲訓練,但此種訓練注重創作者的個人獨特性,因此作曲家仍必須面對自己文化的根,諸般創作技巧終究不過是他們為原鄉發聲的路徑。他們不僅雙耳是經常張開的,所有感官皆是靈敏天線,不論素材是來自身邊、遠方,或多年前暫擱在記憶中的聲音、或來自任何原鄉的人事景象啟發,作曲家總有辦法將其化為音符,讓外國人聽見台灣,讓台灣人聽見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