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將知識去蕪存菁上傳,讓典藏活化見天光
一個資料要「上傳」,必須經過整理,經過去蕪存菁。其實在創作製作的階段,蕪雜的訊息已經經過創作者或傳遞者的揀選,才能「上傳」為作品。圖書館也是經過一番揀選,上傳到實體空間,人們可以從揀選的質與量,來判定圖書館的高下。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虛擬開架」影音典藏,讓知識的取得更自由
數位化的狂潮席捲各行各業,出版業也受到極大衝擊,電子書逐漸普及,半夜不出門也能在圖書館借到電子書,掃描的便利性讓各大圖書館都有提供「Scan & Delivery」的服務,光碟機早已不是電腦的必要配備,透過WiFi彈指之間,聽音樂看電影更是擺脫實際載體,圖書館面臨這樣的狂潮,該何去何從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如神經突觸傳導而來的知識共享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每一回「駐館藝術家」的選擇,都在影響未來的典藏面貌
從藝術家駐館的「現在」作為「未來的檔案」的觀點來看,雙方的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創意的開發與未來文化資產的創造。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表演藝術海報視覺進化史
雖說海報的目的是為宣傳,卻是演出前觀眾對於節目的第一印象。團隊將表演濃縮於一兩個小時,而設計師更將構思精簡於一張海報中,因此作品不僅精鍊,同時也透露團隊的觀點與品味,本期精選雲門舞集、國家交響樂團、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當代傳奇劇場、朱宗慶打擊樂團與國外團隊,從設計的角度來看表演,展開歷年海報,就如同展開一段表演藝術的發展史。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順勢,或逆流——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1750年代,布袋戲隨著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很快地,成為台灣傳統戲曲最蓬勃的一種;除穩固於宗教信仰、家族社群與文化價值的維繫,也與台灣的媒體演進有密切連結,如黃俊雄將「金光戲」搬上電視,從雲州大儒俠到其子的「霹靂布袋戲」,更成立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跨越同人誌、電影、錄影帶、VCD、DVD等。於是,掌中戲開枝散葉,包含亦宛然、五洲園等體系,亦是台灣傳統藝術中成團數量最高的劇種。 但是,經歷野台、戲園、影視等展演場域後,如果現代劇場作為一種必然,掌中戲如何因應?此外,掌中戲最興盛的中南部(布袋戲團數量約占全台四成以上)又怎麼重新建構生態?這背後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得討論濁水溪以南的掌中家族?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站穩傳統面對科技 另闢當代蹊徑 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陳皇寶、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陳文哲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無懼改變 為掌中戲找到更多觀眾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李京曄
真雲林閣近年作品多從經典改編,包含《李爾王》、《竇娥冤》與《哈姆雷特》等,所思考的是,怎麼改變布袋戲說故事的方式;以及,怎麼把過去的好東西(包含布袋戲、經典故事)用現代人能理解的方法演出。同時,李京曄也持續找尋不同領域能合作的夥伴,而這其實是掌中劇團從「個人全能」到「專業分工」的陣痛期——但他充滿希望,在「苦求人才」下不畏懼任何接受改變的契機。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前往自己開創的未來式 義興閣掌中劇團王凱生、長義閣掌中劇團凌名良與高鳴緯
台灣傳統布袋戲班大多是家族經營,然而面對現下生態,不再只是單純的接班,或傳承、或轉型都是課題。在嘉義,有兩個創立70年左右的掌中劇團——義興閣掌中劇團(1953-)、長義閣掌中劇團(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頭的王凱生(1989-)與高鳴緯(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從他們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將至的掌中戲未來?
PAR /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
鋼琴家郎朗4年前因練習過度,導致左手手臂受傷,休養了1年多才重返舞台。他在2019年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沒有多談復健過程,倒是說了一句:「我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思考了我所做的一切。」 作為樂界指標性人物,郎朗的話也為長久以來各界對音樂職傷的討論,畫出了不同重點:受傷不該只是埋頭關注生理的治癒,若能從心態、思維全面調整,未來的音樂之路反而更加寬闊。 本期專題將帶大家從音樂家、醫生、學者等多方角度,談一談在現代的醫療與音樂環境中,有哪些更理想的應對方式,讓職傷也能夠是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