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沉浸體驗 讓觀眾驚喜、讓產業歡喜? 訪「驚喜製造」陳心龍與「進港浪製作」洪唯堯
近年來,「沉浸式劇場」成為表演藝術界的熱門關鍵字,也吸引新的觀眾群。沉浸體驗的熱門,似乎也反映現代科技社會高度線上與虛擬化後,參與者對於體感的復返需求,不只是要購買經驗,更期待著體驗強化,讓沉浸娛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實境樂園。而當本即結合燈光、音樂、舞台與文本等表演媒材的劇場亦一起沉浸,是否能為尚無法產業化的表演藝術界找到新的生機?劇場是否能乘著沉浸式體驗的旋風,讓藝術和娛樂商業結合?就此提問,便不得不將眼光投注向體驗設計公司「驚喜製造」陳心龍與劇場團體「進港浪製作」洪唯堯近年的合作。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持續沉浸 探看新的可能 白開水劇團「玩戲空間」與LORE Taipei《Snow X Seven Deadly Sins》
沉浸、參與、體驗,已成為新穎的非典型演出關鍵詞,且為劇場創作打開產業商機,如《明日俱樂部》、《微醺大飯店》、《來生簽證》《六月》等,結合不同領域的型態,持續開發與媒合內容,為觀眾帶來新的體驗。而除了前述作品,高雄白開水劇團的「玩戲空間」系列與酒吧LORE Taipei製作的《Snow X Seven Deadly Sins》,也提供另類的沉浸體驗……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打造品牌力 讓表演藝術產業化 故事工廠搭建橋梁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啟動長銷式演出
將進行長達1個月長銷式演出的《大家都想做音樂劇!》,是在故事工廠執行長林佳鋒的幕後推動與媒合投資方之下達成的。林佳鋒看出該劇潛力,兼具藝術性、娛樂性、教育性與療癒性,而有市場化的可能,他希望能把這部作品帶給更多觀眾,而這次的製作經驗,也讓他再度體認到打造品牌力的必要性,劇場必須透過更多管道與觀眾接觸溝通,才可能吸引更多人走進劇場。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製作人在亞洲
亞洲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孕育出多樣的民族與豐沛的文化。然而長久以來,即使身在亞洲,我們忽略了這裡仍有未知之地亟待被探索。台灣在解嚴後的90年代,即有表演藝術領域前輩肇始亞洲交流,藝術家、表演團隊則接續在後,乃至近年以製作人╱策展人為對象的交流組織、活動、工作坊日益增加,也獲得各方重視。 從製作人端發起的頻繁交流,究竟會為劇場帶來什麼樣的改變?這些橫向串連的合作,又是如何思考資源整合,為製作人帶來了何種深刻的國際交流、製作激盪及文化衝擊等刺激?本專題特邀獨立製作人藍貝芝、高翊愷、陳汗青、王序平,分享他們曾參與其中的經驗及激盪出的相異火花。 為了探尋亞太製作人才發展的下一步,我們也專訪了近年積極搭建起亞洲橋梁的場館,進一步探問機構如何與獨立製作人建立夥伴關係,又是如何以亞太製作人才為對象,展開短期密集交流,藉由共同孵育區域創作,發展專業製作人制度和製作系統。此些不同規模的網絡、平台,都可能導致表演藝術領域的製作生態出現明顯變化,也讓我們期待此些製作人們將如何與創作者攜手,孕育出亞洲的新敘事。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重新觀看當代亞洲樣貌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你確定,我們現在正在看「同一頁」嗎?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製作人聚會,成為分攤煩惱、思考未來的充電站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製作人跨國結盟,打造線上平台帶獨立藝術家突圍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當獨立製作人進入場館,串連亞洲:我們結合不再只為了生產
「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PAR /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我們如何思考「亞洲連結」? 訪ACPC亞洲入選製作人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簡稱ACPC)於2021年8月底展開。經4館討論及遴選後,共有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入選。在「亞洲連結」為前題下,本刊專訪來自台灣、泰國、印尼、越南等4位入選者。透過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製作計畫,試圖了解亞洲4國製作人發展現況,以及他們如何跨出國門,尋求連結資源網絡的製作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