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一) ——德國、新加坡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疫後新常態,探索劇場新形式?(二) ——日本、韓國

在歷經封城、解封的反覆歷程下,向來以現場性為主要特色的劇場演出,也必須在限制下殺出血路,於是無接觸的線上展演,也成為劇場創作者不能不思考的選項。文化部在日前推出「藝FUN線上舞臺計畫」,透過示範演出及公開徵件,推動售票型的線上演出,期盼在疫情時期與藝文團隊共同發展多元展演模式,也鼓勵創作者思考線上展演的創作可能。而在其他國家,又是如何透過資源挹注協助劇場工作者發展線上展演呢?讓我們透過海外作者,來分享第一線的觀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嘿,少子化?別讓它成為面臨困境的便宜藉口

其實無論在當前或未來,「少子化」絕非音樂或藝術傳統產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並非限於台灣一地,而是個全球性的產業問題。筆者所關注的其中一個項目,就是資本主義極致化和民主制度虛幻化之下,社會階層趨向L型發展,中產階級的影響力正逐漸消失的問題。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從戰鬥營變身夏令營 搶救雙簧家族危機

屬於「雙簧家族」的巴松管(低音管)與雙簧管,近年來這兩種樂器專業學習人口的下降,是全世界共同面對的現況,但台灣的環境似乎更為嚴重,報考大學音樂系相關類項的學生幾乎歸零,因為人數過少,連帶影響校內管絃樂合奏或室內樂課程無法正常授課。致力推廣低音管的演奏家徐家駒面對此艱困現實,兩年前毅然將舉辦多年的巴松管夏令營改為「雙簧家族」夏令營,邀請雙簧管同好共襄盛舉,期待透過育、樂並行的模式,吸引更多學子提升對雙簧家族的學習興趣。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國樂愈發達 古箏愈萎縮!?

國樂中的熱門學習項目——古箏,近年來卻看到學習人口無聲無息下降,原因卻非很多人歸咎的「少子化」,古箏演奏暨作曲家樊慰慈點出答案:「因為國樂合奏不需要古箏!」透過社團接觸國樂的中小學學生,大多由指揮或指導老師指定學習的樂器,考量的重點就是各聲部平衡的數量,如此發展下來,即使冷門樂器也有保障名額;而古箏,充其量就只需要一台。觀察到這個事實,樊慰慈語重心長地斷言:「台灣國樂愈發達,古箏人口就愈萎縮。」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三年一個文狀元 十年沒個戲狀元?! 京劇演員斷層的背景

京劇傳進台灣,進而落地生根,有著長遠而複雜的時代因素,卻也影響著當下台灣京劇的生態面貌。面對京劇演員的斷層問題,或也可從此切入,從教育體系到演出舞台,理解背景並爬梳成因……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入門的檻兒與生理的關 角兒養成忒難?! 京劇老生與花臉的傳承斷層

台灣目前的京劇行當裡,老生與花臉都存在傳承的斷層。老生因故青黃不接,而花臉則始終欠缺,主要是此二者的養成,對演員來說,養成的入門門檻與個人的生理關卡都是關鍵,就算能夠學成出師,現實環境能否提供未來舞台,也還是未定之天……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場館╱國際共製怎麼「共/kóng」?

#怎樣的內容可以登上國家劇院? #為什麼要癡迷於國外知名導演? #年輕創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國家劇院? #改編該不該對原著作者負責? #決策者的背景能否決定不同類型的節目? #場館的製作能力受到考驗? #場館是否在製作前期就得介入? #節目爛是不是亂花納稅人的錢? #資源運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團隊? #製作規模與劇場空間的配合是否合理? #選擇製作的評審過程是否公正? #顧問制度要不要介入創作? 今年4月,幾部由國家級場館推出的大製作在線上掀起超乎預期的「討論」波瀾,從黑特劇場、表演藝術評論台到各種自媒體,從寥寥數字到千言萬語,都開啟不限於正反兩方的戰場,甚至在文字發表的彼此滲透、歪讀與詮釋後,也同時溢出與作品本身不一定相關的言論。 在戰火蔓延之後,我們試圖清理煙硝瀰漫的戰場,在以上提問中,找尋到其中一個關鍵詞 # 共製。 何謂「共製」?從這個基本問題,本刊嘗試梳理台灣劇場「共製」的兩種型態,並進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國內外機構、獨立製作人、評審機制等,在涉入「共製」這複雜的過程中,將觸發並延伸哪些問題?另一方面,理想的共製又會是什麼模樣呢?我們試著重新開啟「討論」,深入探問:共製怎麼「共/kóng」? 註:「kóng」為「講」的台語,與「共」的話語相似,故取其諧音,表示共製怎麼共同進行,以及怎麼講述。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如何「共製」:台灣共製演出的兩種基本型態

共製,字面語義是共同製作,通過資源(其中包含資金、人力、排練與演出場地等)的投資進行合作,常見於表演藝術、電影等領域。

PAR /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期待「從外而內」的轉向:談國家場館在製作中的角色

在現今「走出國際」的趨勢或需求下,市場同時意味著買票進場的觀眾,與引進節目的策展人與機構。在非常理想的狀態中,總會希望這兩種市場都能被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