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拆解拜物時代 時尚與你何干? 向井山朋子《魔時尚》

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舉行世界首演的跨界製作《魔時尚》,由旅荷日裔鋼琴家向井山朋子策劃發想,結合十位舞者、一位鋼琴家、一名建築師,以身體、舞蹈、音樂、空間……展現一種觀看時尚的切面,拆解當代拜物時代精神下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等概念。全明星跨國幕後班底中,最大賣點就是建築師伊東豊雄與織品設計師安東陽子合作的舞台設計,這也是伊東的舞台設計處女秀,與外部建築相互輝映。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感官全面啟動 讓華格納也吃驚的「總體藝術」! 拉夫拉前衛劇團翻轉歌劇《萊茵黃金》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重頭戲,就搬出重量級的華格納歌劇《萊茵黃金》,為了讓台灣觀眾體驗廿一世紀的「總體藝術」,這次邀來去年以戶外演出《布蘭詩歌》驚豔觀眾的西班牙拉夫拉前衛劇團,演出該團與瓦倫西亞蘇菲亞皇后劇院聯手打造的版本,運用特有的「拉夫拉語言」,結合影像、科技、特技,全然實踐華格納總體藝術的夢想。除了有多位台灣聲樂家演唱,並由指揮呂紹嘉率領國家交響樂團演出,讓這齣前衛的製作,揉合了屬於台灣的聲音。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在奇絕科技的樂聲中 重現「憤怒」 郭貝爾之音樂劇場製作《進擊的狂想》

《進擊的狂想》由有美國現代音樂先驅之稱的哈利.帕奇所作,首演於一九六九年,然而之後沉寂了四十多年,直至二○一三年德國音樂劇場鬼才導演郭貝爾才用新穎的科技重新打造推出。整齣音樂劇場以「憤怒」為敘事核心,悲劇起頭喜劇結尾,而作曲家帕奇設計的前衛樂器如雲室瓶、戰利品、西薩拉琴等,也將於《進擊的狂想》演出時展現。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一熱一冷 女舞者的兩款肖像 奧雷利安.博瑞的《妳怎麼樣了?》、《糾纏》

善於跨界合作,融合馬戲、舞蹈、視覺藝術、音樂的法國導演奧雷利安.博瑞,其作品多嘗試在物理空間與形式中去觸碰事物的邊緣。這次來台演出的《妳怎麼樣了?》與《糾纏》,是其「女舞者肖像三部曲」前二部,演出不只在編舞上展現出截然有別的身體質地,也因著表演者作為「普通人」所歷經不同的舞蹈人生,而幅射出極熱與極冷的舞台景觀。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藝術參與的歐陸狂潮 吹響亞洲第一戰 社區歌劇《迷宮魔獸》結合在地藝術家演出

「社區歌劇」指的是透過結合當地語言、演出者與製作團隊,發展出獨屬地方特色,或是由一群專業藝術家製作,針對一個特定區域的歌劇作品,這次臺中國家歌劇院製作的社區歌劇《迷宮魔獸》,去年在歐洲三城市演出,今年在台中成為亞洲首演,將由黎煥雄導演,德國指揮柯爾梯帶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台中在地藝術家合作呈現。

PAR /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在地團隊擺開陣式 綻放生猛活力 精采作品展現多樣台灣 歡喜迎接新劇院

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季演出,當然不能缺少在地團隊的精采演出,除了有導演鍾喬與中部居民推出一場結合地景、儀式及庶民文化的表演行動《尋.里山》,將鼓藝打出新天地的九天民俗技藝團也精選歷年演出精華曲目呈現「九天鼓樂.經典重現」,而台中知名現代劇場——大開劇團則將演出《男人幫—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以喜劇手法呈現台灣六、七年級男人的友情觀、愛情觀與生命觀。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荀貝格的「生」與「死」

在廿世紀的最初的十年間,人類的思想有了巨大的改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普朗克的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人們對自己、空間,甚至對宇宙的了解產生了劇烈的改變。音樂史上亦同,在那個浪漫到極致的年代,調性就像張滿弓的弦,從繃緊到崩壞,僅僅是一線之間。在這蓄勢待發的一刻,作曲家荀貝格毅然出現,奮力打破了數百年沿用的成規。 他的「生」開啟了一個時代,影響了豈止是他的學生輩;他的「死」並非一種終結,而是另一階段開始。不管面對的是譜紙還是畫布,荀貝格緊握用一枝筆,用生命塗抹著世紀末的浪漫與璀璨。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從調性到非調性 歷史之必然?! 大時代下的荀貝格

在音樂急速發展的十九世紀,「調性」實受到兩面不同的待遇:一方面,音樂理論家嘗試以人類學、生理學等角度,證明大小調的調性係「自然」的、「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作曲家們卻早已蠢蠢欲動,在或大或小的層面上挑戰這個體系。如蕭邦、李斯特、華格納都有挑戰調性的作品,即使被視為新音樂創始者的荀貝格,其「非調性」時期亦是以漸進的方式所開創。可見廿世紀初的調性瓦解,不僅不能簡化為歷史的斷裂,反而更顯其不得不然之趨勢。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在抽象色塊與線條中 與音樂同行 畫家荀貝格

荀貝格有如梵谷般畫了許多自畫像,但畫風更遠離寫實、更抽象;而孟克畫作中常有的那種令人不安的言外之意,及難以言喻的荒誕、詭異、嘲諷,經常被荀貝格表達得更充分。荀貝格的繪畫創作大多完成於一九○八至一九一四年間,這正好也是他的音樂創作從「後浪漫時期」過渡到「無調性時期」的時候。如此的巧合,是否與「蓋斯特爾事件」有關,而激發荀貝格以異乎尋常的激進方式創作,藉之抒發內心的抑鬱?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斷開「調性」鎖鍊 打開音樂未來 荀貝格、貝爾格與魏本的開創

在調性瀕臨崩解之際,荀貝格毅然決然搶先一步、劈開調性的束縛,並以「十二音列作曲法」,用以代替傳統的調性。不論他是革命者,或是承擔歷史之必然,他都勇敢面對,披荊斬棘,影響的不只是「第二維也納樂派」,更為「新音樂」開創了康莊大道。如同他所說的:「對我而言,作曲曾是種樂趣,現在卻是種責任。為了音樂的進步,不管自己是否喜歡,都必須發展這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