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艾瑞克.薩替 讓後世玩味無窮的拓荒者
雖不像德布西、拉威爾之為後世熟知,艾瑞克.薩替卻是絕對是法國作曲家能人異士中最獨特的一位。其早期作品的和聲被認為是印象派之先驅,已跳脫傳統語法,甚至運用中世紀教會調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中期作品著重對位手法,並在樂曲標題或音樂內容中,傳達滑稽嘲諷的幽默風格,令人莞爾。晚期作品以劇樂為主,並提倡「家具音樂」,即不用刻意仔細聆聽之背景音樂,可說是現今電影配樂之前身。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斯特拉溫斯基:「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關於薩替的奇聞八卦
薩替是廿世紀法國作曲新秀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當時知名作曲家眼中不可或缺的一號人物。拉威爾(Maurice Ravel)推崇他為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公開表明薩替是影響他最深的音樂家。當時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森(Virgil Thomson)也肯定薩替的影響力「連誹謗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然而,即使專業上聲名遠播,愈靠近他,就愈感覺到他的不可思議——他幽默,又憂鬱;他討厭無聊,卻又創造無聊;他不喜歡一成不變,卻又裝扮得一成不變……連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都忍不住大聲疾呼:「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一位誤闖廿世紀的中古世紀音樂家 薩替神秘的思古幽情
薩替一生頗受中世紀文化與宗教神秘性吸引,曾加入了珮拉當自創的「天主教玫瑰十字會」,認同藝術對世界改造的重要性,成為該會的法會儀式作曲家。後來因不願創作被制約而脫離,還自創「耶穌主導的藝術都會教堂」。而玫瑰十字會創作規定強調的數字3與4(及其倍數),也在薩替的創作中留下不少痕跡……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難以捉摸 超越時代 薩替的前衛創意
充滿了稚氣的想像、不時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法國作曲家薩替的音樂,令人相當難以捉摸。身處於社會急遽變動,藝術潮流此起彼伏的時代,為了走出法國音樂的因循、守舊,並擺脫以日爾曼音樂的影響,薩替與同儕如德布西、拉威爾努力創新,而他的創意似乎更成了後世「偶發藝術」、「低限音樂」的先聲……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先驅者的踅聲, 誰說知音難尋? 薩替對同代人與後世的影響
薩替音樂裡的靜態與反覆特性,在廿世紀後半結晶成「極簡主義」的潮流;而他與「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等視覺藝術家的合作,跨藝術的理念至今歷久不衰。薩替因其尖銳與不妥協的個性,導致生前的人際關係一再更迭;而其最長久的同盟關係,反而是與受到東方哲學薰陶的約翰.凱吉。從薩替的生平與影響來看,先驅者的確孤獨。但回顧德布西、拉威爾與凱吉等人與他對自己的評價,吾人亦很難斷定,薩替自己是否比別人更了解自己。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實境舞台.環境劇場
過去,打破制式的舞台空間,被視為是藝術在社會之中的政治行動,象徵著對主流價值與體系的反動。 如今,走出鏡框劇場的演出,成為創作者探索美學形式的判斷選擇,連帶牽動藝術與生活的緊密結合。 國際上,許多重要藝術節,例如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巴黎夏日藝術節、德國魯爾藝術節等,紛紛邀請觀眾走出劇院,體驗戶外舞台的自然感動。 在台灣,現代劇場一路發展,「環境劇場」亦是不可或缺的風景,限定場域製作、重新定義觀演關係,見證國內表演藝術生態的多元面貌。 今年,兩廳院的國際劇場藝術節,首度走出劇院舞台,讓表演遍地開花——希臘導演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在戶外廣場重現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運用板橋435藝文特區打造《夢外之境》;繼《祭特洛伊》之後,金枝演社將在戶外停車場,搬演《伊底帕斯王》。 秋高氣爽,戶外看戲,四處皆舞台,無處不表演,一起感受實境舞台的真實魅力。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從打破體制 到讓藝術走入生活 探索歐陸當代在非劇院場地的演出
從劇場藝術史來看,劇場的演出本來就是在戶外呈現,如一場共同參與的慶典,是到後來才進入室內劇院,成為特權階級附庸風雅的娛樂。但到了一九六○年代,因前衛藝術與抗爭風潮的啟發,藝術家開始走出劇院黑盒,試圖找回劇場原有的節慶性與共享特質,於是多樣的舞台實驗在廢棄空間、古蹟發生,讓民眾見識到表演藝術的多元性,及深度思索景觀社會與個人生活的關係。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打破空間局限的劇場實驗者們 歐陸與日本戶外表演團體介紹
走出劇場,街頭、森林、山邊、水濱,處處都可能是劇場!國際上許多表演藝術家以天地為舞台,呈現不受空間局限的創意,就讓我們來認識數個來自歐陸與日本的表演團體,略探他們的創作面貌。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從窮通之變 到為創意挖掘空間 速寫近年台灣環境劇場樣貌
一九九○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的風起雲湧,在表演空間嚴重不足、場地申請不易或租金負擔下,許多劇場創作者走入茶館、餐廳、畫廊等空間,爭取發表的舞台。如是「窮則變、變則通」的前提下,近十年來的環境劇場活動愈來愈蓬勃,且出現了更多積極主動的美學目的,到此,環境劇場的創作,可說是不只將表演物理性地置放入各種空間,更著眼於表演文本需求的空間特性、人文歷史等。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沉浸於狂喜的身體 洗滌精神的污垢 特爾左布勒斯的《酒神的女信徒》
《酒神的女信徒》是特爾左布勒斯與他的阿提斯劇團成名作,當年他以民俗儀式入戲詮釋古希臘悲劇,引發國內外的兩極化評價,卻也讓他與反動歐洲文明、回歸原始的歐美前衛運動接軌。特爾左布勒斯以獨特的訓練,讓演員身體達到狂喜的狀態,回歸到既是個人也是集體的潛意識中,從而自然地傳遞一個全新的語言。特爾左布勒斯傳承古希臘的人文精神,以儀式性的身體劇場,洗滌現代人的精神污垢,儼然是跨越時空與文化的劇場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