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新地標節目精采 餘各場館工期延宕 現象1: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歷經近兩年的修繕,臺中國家歌劇院終於開幕了!歌劇院從興建到開幕,風波不斷,雖然最後歸屬中央,但仍肩負「民眾展演平台」的責任,必須照顧台中市民並連結在地的表演團體,讓表演藝術可以深入當地,期待翻轉整個中台灣的藝文環境,從開幕季節目的安排上,亦可以看到營運團隊的用心與接地氣的努力。相較於中台灣新地標的落成啟用,臺北藝術中心在年底爆發的包商倒閉,與臺灣戲曲中心的開幕延後,卻在今年的表演藝術圈,投下了震撼彈……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指環相關製作頻繁 今年盛況只是「巧合」 現象2: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連續兩個月,分別在台中與台北,各有一檔《萊茵黃金》演出,此前不久,還有國臺交的「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歌劇音樂會,彷彿令人有錯覺「台灣是除了拜魯特音樂節之外,上演最多華格納作品的地方」,這是否表示台灣的歌劇發展即將起飛?畢竟華格納的作品可是歌劇的重要指標呢!雖然「華格納」近年來在台灣頗受藝術家青睞,其他領域也對重新詮釋他的理念有極度的興趣,但細究之下,今年的盛況,也只是「巧合」而已。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縱橫多元形式 挖掘當代人的存在困境 東歐劇場創作者面面觀
透過劇場元素,以多元形式與當下對話,經典拈來皆可化作文章……東歐的劇場工作者展現了繽紛繁複的樣貌,除了將訪台演出《哈姆雷特》的柯爾斯諾瓦,趁此機會,本刊也介紹幾位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導演與團隊,讓讀者更深入東歐劇場工作者的創作面貌。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全面刺激文化震盪 重新思考自我定位 現象3: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隨著「國際共製」的模式愈趨頻繁,台灣演員也有愈來愈多機會與他國導演合作,今年除了兩廳院、臺北藝術節,嘉義阮劇團、莎士比亞的妹妹的劇團等民間團隊也推出自己的跨國製作。在與國際導演的合作經驗中,工作模式、思考方式的「文化激盪」可以想見,台灣演員從其中所獲得的體悟,除了刺激創作思考外,也促使他們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身為「台灣演員」,他們可以帶給世界什麼?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治心不醫病的藝術治療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裡,認爲完整的個體來自身心的協調,便將身體交給醫學掌理,心理則交由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型式調合。後來表演藝術便漸朝「專業」發展,藝術與醫學遂漸行漸遠以致分道揚鑣。 二十世紀,許多「文明病」的產生,讓人驚覺身心的無法完全分離。於是,各種以藝術治療的理論紛紛出籠,也漸漸運用在特殊敎育及醫學上。但藝術治療並非以藝術醫病,而是運用藝術來協助、照顧、釋放、抒發現代人的各種心理狀況。當舞台燈熄,音樂、戲劇、舞蹈還能爲現代人做些什麼?藝術治療敎人探索、開發現代人的潛藏能量。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在劇組內打造創作對話 委製共製助長相關需求 現象4:「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近年隨著歐陸劇場製作的訪台,國外劇組中常見的「戲劇顧問」概念也導入了台灣,也逐漸在本地製作中實現,不少製作的演職員表上,出現了「戲劇顧問」一職,這個角色是陪同創作者一起思考的另一種聲音;而在日益增多的「委製」或「國際共製」的案例中,戲劇顧問更是協助達到命題目標,或協助連結國際與在地文化脈絡的關鍵人物。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展現矛盾震驚觀眾 捕捉時代精神 奧斯卡.柯爾斯諾瓦與《哈姆雷特》
來自立陶宛的奧斯卡.柯爾斯諾瓦承繼了俄國劇場大師梅耶荷德與立陶宛重量級導演瓦特庫斯的劇場美學,強調肢體劇場的戲劇性張力,他說:「我們就是要直接,要把所有不必要的東西,像演員的自戀或無意義的道具,都從舞台上去除,並利用空間與服裝來激化動作與音樂……我們試圖展現矛盾,藉此震驚、娛樂、影響觀眾,讓他們思考他們在舞台上所目睹的。」此次來台的《哈姆雷特》,具體展現了他的美學意圖,也捕捉時代的精神。
PAR /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淸點立院文化法案
立法院是沒有「文化」的地方?積壓待審的八百多件法律案中,和文化相關者不到四十件。雖然重大文化提案都能獲得支持順利通過,但仍有多數提案遭到擱置。到底目前在立法院「排隊」的文化相關法案有哪些?本刊特別爲讀者到立院淸點庫存,追蹤分析文化立法所需的運作程序。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洄游後重新認識土地 演出推廣尋共享 現象5: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近年來,不少藝術家離開台北,或洄游返鄉,或移地駐紮,在「新故鄉」、「公民社會」的社會趨勢中,也顯現與都會劇場團隊不同的創作與工作模式。他們不自限用創作來表達,也自許打造藝術基地,透過工作坊、講座、演出、策劃藝術節等方式,與在地脈絡連結,分享也交流,創造「地方」,尋找「集體」,這些創造與尋找,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創作上的美學表現,有意無意間,亦重新測量劇場在當前社會中的位置與可能性。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超越有距離的觀演關係 空間文本說更多故事 現象6: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現地製作、環境劇場、參與式劇場,走出正規的劇場空間,在山野、巷弄、公寓、老屋,劇場有了新的樣貌,觀眾也有了新的體驗。這一年來,多樣的環境演出頻繁,如因應兩廳院整修的「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台南藝術節的「城市舞台」等,都不乏類似作品,但如差事劇團《返鄉的進擊—台西村的故事》、銅門部落的「Snbaux」藝術發表、山東野表演坊的《福品旅店》等,以在地演出與在地的土文連結,自有其不可分離的意義,空間作為文本,抑或更積極地勾引觀眾的參與性及主觀經驗,亦成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