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扮演內心深處的一朶花 記戲劇治療創作硏習活動

「人類從小不需經過學習就懂得玩(play),然而長大後,不知不覺中就丟掉了這種本能……」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不是治病,是經歷一段生命的過程 訪呂旭立基金會執行長黃序美

呂旭立基金會可能是國內目前,唯一定期開設劇場治療課程的單位。在他們的經驗裏,參與者主要是想藉參與劇場治療來更了解自己。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腳踏實地拚藝術 人才需求僧少粥多 現象7: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這兩年表演藝術圈出現了製作人當家的新趨勢,有別於以往以導演掛帥的經營模式,由製作人/主創者雙軌並進的製作方式浮現,創作者更無後顧之憂也開創跨團、跨域合作之可能,比如莎妹劇團與日本第七劇場共製的《交換手札》、耳東劇團《服妖之鑑》、創作社《四情旅店》等,製作人也不只控管預算監督行政,更要高瞻遠矚通曉全局。而當製作環節更受到重視,是否代表大環境已往更完善更健全的目標邁進?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打破「美」的框架 尋索如何成為「人」 現象8: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美國六○年代的後現代舞蹈家,曾推動業餘者跳舞,藉此提出對於舞蹈走向形式僵化與機制的質疑;而這兩年推出素人跳舞作品的台灣編舞家——林素蓮、劉冠詳與林宜瑾,又是在怎樣的思考下進行這樣的創作?出身科班的他們,他們的叩問指向「台灣專業舞者的反思」:何以專業舞蹈訓練出來的舞者們,會忘了為何而動?會難有人性的展現?以及難以反映台灣在地性的動?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找老師找舞台 為「接班人」打造未來 現象9: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傳統戲曲界今年痛失多位大師,更讓人感到後繼者培植之迫切。包含京劇界的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歌仔戲界的明華園、唐美雲歌仔戲團、春美歌仔戲、秀琴歌劇團等,紛紛推出新秀培植計畫與劇碼,讓戲曲接班人能夠透過舞台實戰,精進技藝,也及早被觀眾看見……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表演愈來愈「真」 虛實疆界模糊難辨 現象10: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這一年中有不少演出,愈來愈趨近「行為」而非「再現」,「實踐」而非「表演」,「經驗」而非「詮釋」,與行為藝術的疆界愈趨模糊。主動或被動的身體實踐是行為藝術的核心,而《他媽的茱麗葉》、《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神遊生活》、《中性》的表演中,表演者以身體親歷的感受傳達訊息,犀利提問;或是如夏瑪茲的《吃》、溫帕許的《如飢似渴》以身體操作的(反)極限運動,運動誘發的觀眾身體感……或許在敘事不再獨霸表演藝術的年代,身體實踐帶來了更大的自由度。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慶 台灣的榮耀 也榮耀了台灣

個人超過卅年的努力,不但以擊樂出發拓展無限可能,更讓台灣成為全球打擊樂重鎮。獲得世界打擊樂最高榮譽「PAS名人堂」的肯定,非但是台灣的榮耀,也榮耀了台灣!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蔡博丞 國際舞壇新星 創製並重昂然前行

作為近年備受矚目的年輕世代編舞家,蔡博丞未以官方新秀補助為標的,而以自身手腕與能力,戮力以作品投石問路,從而登上國際舞台。除了計畫性地編創了短篇、中篇、長篇作品,以面對國際市場的不同需求外,亦同時連結國內外網絡,串起交流可能,創作、製作並行,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劉建幗 不拘傳統多元揮灑 翻轉故事獨樹一格

沒有傳統包袱,自由、包容、靈活的創作身段;不自我設限、力求創新多變的形式風格,編導劉建幗的作品質量均豐,同輩創作者無人能出其右,是台灣戲曲新生代創作者中最值得關注的指標人物。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國家兩廳院三十而立之年 這座島嶼,同時迎來 臺中國家歌劇院、臺灣戲曲中心的落成 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也邁向最後階段 這些新的大劇院是航向城市的船 裝載傳統與現代的未來 裝載人們來不及伸手去指的,新的事物   大劇院時代來臨 也是重新激發社會想像力、藝術公共論域的契機 在劇院裡面看戲的人 在劇院廣場運動的人 經過劇院沒有佇留的人 逛美術館卻不進劇院、音樂廳的人 未來 如何都是同一群人   是的,這是一個問題 因為種種問題必然發生   讓我們就此啟航 迎向大劇院未來 探問可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