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讓老人「玩」他們自己的故事訪歲月流轉中心藝術總監潘.史懷絲Pam Schweitzer
讓老年人「眞的」在台上演出他們自己的故事,對於大多數的觀衆、劇團來說,都是一個新鮮的方向。位於英國倫敦的歲月流轉中心,在和老人合作演出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値得大家分享的經驗。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一個新的起跑點
最近一年來,表演藝術生態正悄悄地進行「新」舞台的整建工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元月成立,將已往政府的補助轉向「民營化」,更進一步希望吸引企業贊助以達一百億目標;然而根據統計,目前全國一千多個文敎基金會已累積近二百億的基金,如何有效運用這一筆龐大資金讓文化生態蓬勃發展,引起了多方的討論與關切。 除了直接的金錢贊助之外,新的贊助模式也不斷被開發,興建劇場、成立表演團隊、以藝文活動回饋社區等等;而藝術家們也自力救濟式地宣導理念、開發新場地,咖啡劇場、露天藝術節,隨著演出型式的多元化、分衆訴求,藝術資源重新整合,並平均分散到不同的群衆上。 相對已往完全依賴官方資源,相信這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對於表演藝術生態將起關鍵性影響。本刊特就「民間參與」、「資源整合」以及「場地開發」三方面,爲讀者做專題報導。
PAR /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童顏童語
「演技靑澀」是人生第一幕的劇評。一幀幀劇照爲證──沒有訓練過的表情沒有學習過的身段──可是,那卻是一場純我的眞情演出。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百變打擊樂
敲擊,一種最原始的情感表露,最貼近民間生活的演出形式;從廟口到殿堂、稚子到鶴髮,傳統到現代、學術到即興,以多采繽紛之貌隨處展姿。開放交流後的兩岸擊樂發展,在幾經互訪、碰撞後,逐漸汲取大陸的傳統與台灣的現代,敲打出一片更廣濶的世界。
PAR / 第45期 / 1996年08月號
五月,一個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
五月初,「現代劇場硏討會──台灣小劇場1986〜1995」連續四天在台北舉行。會中進行了論文的發表、座談、及交流會報。 如果說硏討會爲「小劇場史」進行了耙梳整理的工作;那麼,國立藝術學院以台灣史爲題材,融合說唱、民俗,在五月推出的《紅旗.白旗.阿罩霧》,則是爲以台灣史爲議題的劇場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基礎。 《表演藝術》雜誌在這兩項「劇場的歷史」、「歷史的劇場」事件發生過後,分別舉辦了兩場座談會。我們在會中發現,這兩項議題的討論都無可避免的必須面對「劇場的觀衆在哪裡」、「劇場的精神」、「劇場與體制的關係」等問題。 五月似乎是劇場能量很高的月份,在打開更多的討論空間之後, 希望劇場的理論與實踐能產生新的面相。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Papa not at home
藝術活動永遠無法靠個人或少部分人的衝動支持,需要建構一個完整的藝術敎育方案,才是根本。
PAR / 第43期 / 1996年05月號
一個新的泊口
九七,是心靈靠岸的日子,抑或「鄕愁」的開始。在租去與還來的談判桌上,文化,是「失落」的籌碼。面對與離去,都是難下的抉擇;而這其間卻又經過著什麼樣的思緒轉折。香港,從明年起,一個歷史、地理、文化上的新泊口;對我們而言,猶如一面反射「島」影的水鏡。
PAR /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朱宗慶眼中的大陸打擊樂
PAR / 第47期 / 1996年10月號
賣票還是賣藝術?
表演團體和其它企業一樣得推出他們的「成品」,所不同的地方是:表演藝術的成品是無法「量產」的;它的創作過程,與最後結果一樣重要。表演藝術創作,有各自的「資產」與「負債」得面對,每一個表演團體也要面對自己的屬性、環境所造成的影響。行銷要怎麼作?有沒有原則可尋?我們訪問了幾個行銷成績、手法,都有淸楚規劃的團體。希望能在表演團體行銷過程中,是賣票或賣藝術的「迷思」中找到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