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破爛老公公──吳中煒

從「甜蜜蜜」主人到兩屆破爛節的「製作人」,吳中煒儼然已成為這一股劇場地下運動的中心人物。

PAR /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同性戀.扮裝.戲 「假前衛」與「眞保守」之間的迷思

劇場內的「扮裝」旣是表演形式、也可以是議題本身。劇場外的「扮裝」、同性戀身份及議題,旣是文化現象也是表演形式。近幾年劇場當中所出現的「扮裝」、同性戀議題,爲劇場憑添許多「風景」。但是,要拿這兩種表演形式及議題入劇,劇場工作想要處理得有深度、處理得貼切,就得更加小心。歷史上的性別表演有過哪些可資參考的例子?民國初年曾盛極一時的新戲、扮裝,凸顯了什麼問題?國外有哪些例子?劇場人士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們嘗試藉由專文、採訪,來看看劇場中「扮裝」及同性戀議題,是不是可能在前衛及保守之間,走出一條可行之路。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尋找經世的典藏

台灣的舞台上向來留傳有首演即成絕響一說,但近年來有些團體已開始有計劃地重新修改,搬演舊作,不論從追求藝術完美或市場需求層面來看,如此誠懇重新面對作品,都是令人喜見的現象。 每個時代都會有各時代的經典,沈澱出當代人的美學。世紀末,我們不禁也把目光投向舞台,搜尋經得起時代轉換、一演再演的經世典藏作品。

PAR /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不嫌大,不嫌小,只怕不適「中」 展演空間的開發與規劃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台灣京劇的再過渡

政府遷台之後,不少京劇藝人帶藝來台,過渡而來的紅氍毹在台灣舞台上鮮紅燦亮。 三軍劇隊輪番開幕、謝幕,十月競賽全盤較勁;科班教育一脈承續,錘鍊出一代一代出色的演員。年中,三軍劇隊一一封箱,三流合和,攜手過渡到國光,翻新過的紅氍毹,期望再次鮮紅。

PAR /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輕輕鬆鬆的將重要議題「消費掉」

關於台灣劇場內的同性戀、扮裝等演出,持續蒐集、硏究台灣劇場史料的林克歡認爲:創作者應該更深入的去探究這些議題背後的文化、思想內涵;而不是去「扣大帽子」。

PAR /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錯亂」會讓你重新去審視問題

針對作品經常被拿來與同性戀、扮裝聯結在一起田啓元,臨界點的詹慧玲提出了她個人的詮釋意見。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從驚悚的《哈姆雷特》看 批判的烏托邦 當代東歐劇場

東歐,以地理位置畫分,泛指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國家。相較於西歐,這些國家多半採行社會主義的政經制度,文化藝術發展受到相當程度管控,直至一九八九年東歐民主浪潮推翻共產專政。 政治局勢的轉變,具體反映在當代東歐劇場的風格上。東歐導演常以極端大膽、古怪突梯的手法,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批判,這種帶有隱喻效果的政治劇場,可說是東歐劇場的普遍特色。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也讓他們對經典文本有敏銳且獨到的詮釋。 即將帶來《哈姆雷特》的立陶宛導演奧斯卡.柯爾斯諾瓦,即是東歐劇場的指標人物。這位曾獲「歐洲劇場新勢力獎」的重量級導演,擅以強烈的舞台視覺與肢體張力,展現他的劇場美學,作品經常處理個人與社會的衝突,富含政治性。 除了柯爾斯諾瓦,本次特別企畫也引介狄米特.戈契夫、克里茨托夫.瓦里科夫斯基、阿赫帕.齊林、柯洛蕾妮亞.海娜及99號劇團等值得關注的東歐劇場創作者與團隊,深入當代東歐劇場的多元樣貌。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大膽古怪的隱喻世界 當代東歐劇場景觀

東歐在一九八九年解體,在此之前,所有的藝術活動的自由表達,都受到一定管制,帶有隱喻效果、社會批判性的政治劇場,是唯一可以得到公認的東歐劇場特色。而另一重要特色,是對經典文本的超強解讀能力,或許是來自複雜的國族歷史與生活經驗,東歐導演對劇本的分析總能鞭辟入裡,捕捉到真正有血有肉的主題,他們喜愛從用古典作品藉題發揮,也愛西歐新文本作家的批判憤怒與開放形式,讓他們創作充滿生猛活力,勇於透過劇場提出問題,持續與時代對話。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2016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幕,啟動中台灣藝術潮 處處華格納,台灣歌劇要起飛? 與國際導演合作,啟發台灣演員什麼思考? 「戲劇顧問」角色浮現,豐實了創作厚度? 走出台北,藝術家駐地扎根 特定場域表演,打開劇場的多樣可能 不再編導至上,「製作人」時代來臨? 邀請素人跳舞,編舞家在想什麼? 前輩大師紛凋零,傳統戲曲界展開新世代培植 身體的真實展演,是表演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朱宗慶  蔡博丞  劉建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