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十個面向,看向大劇院時代的未來

當劇場多了、大了,節目更多元了,對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觀眾、劇場的經營者來說,將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可能碰上什麼樣的問題?以往僧多粥少的團隊與表演場的的關係在未來兩三年即將反轉,需求增加,創作的質因為量的改變而產生什麼變化?在政府有限的預算下,補助已不能滿足愈來愈多的團隊,大劇院時代的來臨是否引領著台灣表演藝術界航向另一個希望?是在地扎根?還是邁向國際?或是迎向市場?透過十個面向,本刊編輯部爬梳脈絡,提出觀察。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大劇院時代到來,他們怎麼說?

九位表演藝術的前線工作者 針對以下六個關鍵問題 他們剖析過往,想像未來 給大劇院時代的備忘錄 1.隨著臺中國家歌劇院正式開始營運,加上台北的國家兩廳院、高雄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等,為台灣迎來「大劇院時代」,您認為這是否表示台灣藝文發展邁入了新的里程碑?它具有怎麼樣的指標意義? 2.您認為音樂與表演藝術遇到大劇院時代,會面臨的問題,需要預先思考的地方有哪些? 3.對您來說,這幾年表演藝術讓您感覺最有活力的,台灣最能與世界對話的,是什麼部分? 4.劇院與創作者、觀眾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5.大劇院時代對您的工作(或生活)造成什麼改變? 6.大劇院時代來臨,最想給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什麼建議?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創作者╱MeimageDance藝術總監 何曉玫 藝文環境需架構「過程」和「階段」,讓創作者能夠攀附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節目經紀業者╱時藝多媒體總經理林宜標 尋找劇院、創作者、觀眾、演出商與經紀公司之間的平衡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場館經營者╱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 營運者和使用者要能合作,兩相設身處地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製作人╱Fly Global臺灣數位表演藝術國際續航計畫主持人孫平 這是一個發展場館獨特性的契機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創作者╱音樂家、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樹熙 讓劇院成為公共議題與分享感受的表述場所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團體經營者╱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 劇院應像民間廟宇,貼近民眾生活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創作者╱大開劇團團長、導演劉仲倫 劇院應該像一個知識館,讓人在此獲得能量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創作、經營者╱全民大劇團導演、團長謝念祖 閃開,讓專業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