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台北愛樂」十月熱鬧上市

PAR / 第35期 / 1995年09月號

台灣第一位專業音樂導播

一九八九年一月,南非開普敦交響樂團來台演出,華視做了全程轉播,幕後導播吳素禎就此翻開國內音樂傳播藝術的新頁。身為國內第一位專業音樂導播,其經驗値得學習。

PAR /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縫補一頁舞台服裝史

時代在變遷,表演團體的演出內容及經營方式也在變。連爲演員裁製一件件舞台服裝的幕後英雄(雌)們,也漸漸地從老師父手中轉到年輕一代設計師身上。目前這一行的工作者如何在經費短缺、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與編舞家、導演、演出者合作無間?透過台灣舞蹈服裝製作者、設計者、戲鞋師父的專訪,及一場立體的舞台服裝秀及座談會紀錄,希望能縫補起台灣舞台服裝史的斷簡殘篇。

PAR /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老兵劇種

結合當地語言、腔韻的大陸地方劇種,一刹時,天南地北的都流聚到台灣,在異地的舞台上慰潤鄕心。除了在同鄕之間傳唱表演,盛時,更是年年在地方戲劇聯合公演上,扯起南腔北調大競演。然而,這些來自故鄕的地方曲藝,似乎就綣縈瀰蓄在移入的一代,它們像無眷老兵一樣,爲能回鄕交流而枯木逢春,粉粧玉琢起來。問否,春常靜好,還是向晚一粲。還是,在已生了根的本土上栽植成株呢?

PAR /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藝以貫之的重重困境

藝術,尤其是表演藝術因涉及「技術」的養成,多需從小培養,且不可間斷,也因此在升學主義的敎育制度下,要發展體制內的一貫制專業藝術敎育,無可避免地得面臨許多的衝突與矛盾。從音樂及舞蹈的「實驗班」到納入特殊敎育後改稱的「才能班」,從國小到國中、高中課程的逐步設置,一路行來,法令上、執行上所碰撞出的問題,常令藝術敎育工作者有力不從心之感;而因「身份」特殊,早已執行「獨立」一貫制的戲曲學校,卻又因藝術型態跟不上時代轉變與社會需要,而產生另一敎育方式與內容的困境。去年,藝術敎育法草案雖然在立法院已一讀通過,但新法的制定是否眞能爲解決目前困境而帶來新機?在立法的過程中,本刊特就音樂、舞蹈、戲曲、戲劇,邀請第一線工作者爲讀者解析問題所在,希望能爲健全的藝術敎育新法催生。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老」之語錄

PAR / 第44期 / 1996年06月號

新加坡藝語

在多元文化、多元民族的複雜基礎上,加上急速的都市化、國際化,新加坡建立起傲世的經濟實力與社會秩序,實爲不易,實可稱奇。然而,在承擔巨大轉變的過程中,物質條件的豐厚,影響了生活方式;語文環境的改變,影響了文化取向;西化、現代化的脚步,也與傳統價値觀漸行漸遠。在審視文化心理、文化發展的動向上,藝術門類的從業者,在不昧於經濟雄風的眩惑下,領先內省,領先反思,領先深耕。那麼,新加坡的戲劇、音樂、舞蹈、戲曲,在文化、在時代碌碡的滾動下,開出怎樣的花與果?

PAR /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回顧潤十年

起於八〇年代的小劇場,由於政治環境的丕變,政治議題成為小劇場一路發展的主要訴求。九四年的小劇場,除了有與官方因准演證問題而引爆的大對決之外,人間劇展的「收編論」亦讓小劇場一時硝煙四起。反觀九五年,在台北縣另一種「官方」體制主導下,「身體表演祭」裡公然的裸體演出、「破爛生活節」在板橋啤酒廠的大膽作戲,以及十幾個團體在自家人的咖啡廳內推出接續五個月的「四流巨星藝術節」,一些比「傳統」小劇場更邊緣的團體一一正式登場了。在解嚴前夕小劇場運動開始發展至今近十年,小劇場這個一向較封閉的「領土」內是否開始發生「質變」?我們除了為讀者回顧九五年重要事件外,亦請來了小劇場的老人類、新人類,共同為九五年小劇場做一次澈底的體檢。

PAR /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英國歲月流轉中心檔案 全方位的老人戲劇中心